地鐵跑得那么快,我們卻能看清窗外閃過的廣告?
這事兒聽起來像魔法,其實背后藏著有趣的科學原理!
01、視覺暫留:人眼的“延遲攝影”功能
人眼有個神奇的特性叫視覺暫留,簡單來說就是,畫面消失后,影像還能在視網膜上停留0.1-0.4秒。
比如小時候在書本角落畫小人,快速翻頁時小人就像動起來一樣——這就是最原始的動畫原理。
地鐵廣告正是利用這一點:當列車飛速掠過隧道兩側的LED燈柱時,前一個燈柱的畫面還沒從你眼中消失,下一個燈柱的畫面就補上了。
這些靜止的燈柱通過快速切換圖像,硬生生“騙”過了你的大腦,讓你覺得看到了連續動畫。
02、燈柱黑科技:不是屏幕,勝似屏幕
你以為窗外是超長LED屏?其實只是一排排間隔安裝的LED燈柱!
這些燈柱像像素點一樣排列在隧道墻壁上,每個燈柱高約1米,內含近600個LED燈,間隔通常1.2米。
更絕的是,這些燈柱會通過頻閃控制亮滅節奏。
比如一段30秒的廣告,只需要720根燈柱按順序點亮,就能讓乘客看到完整畫面,成本比鋪滿整條隧道的LED屏省多了!
03、速度與光頻的“精準雙人舞”
要讓動畫流暢不卡頓,燈柱的閃爍頻率必須和地鐵的行駛速度完美配合。
這里有個關鍵公式:速度v = 燈柱間距d × 閃爍頻率f。
比如燈柱每1.2米安裝一個,地鐵時速80公里(約22.2米/秒),那燈柱每秒就要閃約18.5次,才能讓乘客看到連貫畫面。
實際應用中,計算機會通過紅外傳感器實時監測列車速度,動態調整燈柱的亮滅節奏,甚至還能應對臨時變速——就像給廣告裝了個“自動駕駛”系統。
04、從走馬燈到地鐵廣告:千年原理玩出新花樣
視覺暫留的應用歷史超乎想象:
唐宋走馬燈:蠟燭熱氣推動燈籠旋轉,燈上剪紙投影出動態影子,堪稱古代版“動畫片”。
19世紀留影盤:轉盤兩面畫鳥和籠子,一轉起來鳥就“飛”進籠子里。
1980年紐約地鐵藝術:藝術家用90米長的燈箱+200多幅畫,讓乘客透過車窗狹縫看到動畫,直接啟發了現代地鐵廣告。
05、為什么有時廣告會“漂移”?
偶爾你會看到廣告畫面突然向前“漂移”,這其實是車速和燈頻沒同步導致的。
比如地鐵減速時,燈柱閃爍頻率沒及時調慢,畫面就會像視頻快進一樣往前竄。
下次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淡定地當一回“故障觀察員”~
所以,下次坐地鐵時,不妨盯著窗外廣告多看幾眼——這些靜止的LED燈柱正用科學魔法為你表演“光影魔術秀”。
從千年前的走馬燈到今天的隧道黑科技,人類居然靠“騙眼睛”玩出了這么多花樣,不得不感嘆:科學真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