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蒙元有皇帝15位,可是迄今為止沒有發(fā)現(xiàn)一座他們的墓葬。
這是為何呢?
這是因為蒙古族特殊的秘葬葬儀,使得蒙古帝國和元朝皇帝們的下葬地非常隱秘,因此直到現(xiàn)代也沒能找到他們的哪怕是一座墓地。
元朝繼承自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從成吉思汗開始蒙古帝國和元代皇帝一概延用蒙古族的秘葬模式。成吉思汗死時恰好正是蒙古攻滅西夏的最后關(guān)頭,出于保密也是出于習(xí)慣,成吉思汗的葬禮直接按照蒙古族的舊制簡單進(jìn)行。
按照蒙古族的習(xí)慣,找一棵大樹砍下來后截取中間的一段樹干,然后將這一段樹干再從中一分為二。將分成兩半的樹干的一半的中心掏空,成吉思汗的尸首和隨葬品就全部被置于掏空的那一樹干半中。隨后樹干兩半重新合攏,用黃金箍箍三圈固定住兩半樹干,成吉思汗的‘棺槨’就算完成了。
而出發(fā)去下葬地時,除了成吉思汗的兒子外,其它的重臣都不得參與送葬。去往選好的葬地的路上為了保密,護(hù)送棺槨的軍士會將路上遇見的行人一概誅殺。
到了選好的葬地時軍士便會挖出一個很深的坑,將成吉思汗的棺槨置于坑底;確定陪葬的妃嬪奴婢會全部殺死在坑底,隨后軍士將土回填;最后軍士還會縱馬在陵地上來回奔馳,直到地面完全被踏平才算完成了整個葬禮。
參與葬禮的任何人都不得記錄成吉思汗的葬地,所有參加成吉思汗葬禮的軍士也都是特意選擇的不識字的軍士。
而且參加成吉思汗葬禮的王子們離開后,一支軍隊還將繼續(xù)守在墓地所在的位置,一直要等到第二年夏天,葬地處的野草茂盛與周邊比起來沒有任何異樣了,這些軍士才可以離開葬地返回。這些返回的軍士沿路依舊是見人就宰,他們回到指定軍營后再也不會與外界有任何接觸,最后這些軍人會被指派到邊遠(yuǎn)的地區(qū)去,以后終身都不得靠近葬地所在的地方。
如此這般幾十年后,成吉思汗的陵寢的具體位置,就只有參加葬禮的幾位王子和大臣們知道了,而他們都未曾留下葬地位置的文字記錄。
另外按照蒙古葬禮的習(xí)俗,成吉思汗葬地附近也沒有建立供后人祭祀用的廟宇。因此成吉思汗陵不但不封不樹而且還不祭,沒有任何的標(biāo)志物可以參考它的具體位置。
由于這種特殊的葬禮形式,隨著參加成吉思汗葬禮的王子和大臣們一一過世,就再也沒有人知道成吉思汗下葬的具體位置了。
成吉思汗的兒孫們也都繼承了這種葬禮形式,因此他們的葬地也和成吉思汗一樣成為了歷史之謎。
不過元朝皇帝比起成吉思汗葬禮來還是有了三處不同:第一個下葬用的是棺槨不再是一棵樹那么簡陋了;第二送葬的人也包括了朝中的漢族大臣;第三據(jù)說會在靠近葬地的地方建立一個祭祀用的廟宇。
當(dāng)送葬隊伍到達(dá)葬地附近祭祀用的廟宇時,參與送葬的漢族大臣就會被安排在那里休息,不繼續(xù)跟著送葬隊伍到下葬地。能跟著送葬隊伍到下葬地的,僅僅只有幾名專門遴選的蒙古族官員,他們以后會在那個祭祀用的廟宇里負(fù)責(zé)祭祀先帝的活動。
不過迄今為止,考古挖掘還尚未發(fā)現(xiàn),這個所謂元帝葬地附近祭祀用的廟宇的遺跡,這個廟宇搞不好就是一個蒙古包而已。
關(guān)于蒙古和元朝皇帝的葬地,一直有一個起輦谷的傳說。
據(jù)說成吉思汗就是被葬在了起輦谷中,所以蒙古帝國和元朝的歷代皇帝,也都葬在了那個神秘的起輦谷中。可是想要集中安葬,就必須得給后人留下起輦谷的具體方位,百年下來知道的人只可能越來越多。
這顯然與蒙古族秘葬模式是沖突的,所以這個起輦谷恐怕并不存在。
元朝皇帝的葬地至今都沒有被找到哪怕一處,由此碼字的推測,他們的葬地應(yīng)該是在遠(yuǎn)離人煙的荒涼之處。很可能還不是挖坑埋葬,而是在山洞里,由于山洞口被土填平,這讓后世很難有機(jī)會發(fā)現(xiàn)其具體的位置。
不過這些墓葬只要還沒有被盜的話,終有一天會有人發(fā)現(xiàn)它們其中一二的。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zhuǎn)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