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周末年到秦一統天下的500多年時間,一般被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大的時期。由于這個歷史劃分是后人們根據各自依據劃分的,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論是春秋的開端還是戰國的開端,一直以來史學界都存在著爭議。
這其中關于戰國開端的爭執是最為激烈的。
之所以西周末年之后的前300多年時間會被稱為春秋時期,是因為儒家的開創者孔丘編撰了一本名為《春秋》的書。這本后來列入五經之一的書,是中國歷史上已知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共計242年。后世史學家為了便于劃分,根據《春秋》書記載的年代,將春秋時代的結束年份算到周敬王去世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476年。
雖然公元前476年是最被廣為認可的春秋時代結束的年份(教科書正是采用這個年份),但是春秋時期結束的年份是哪一年,一直存在不少的爭議。一些史學家主張以重大的標志性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份,來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公元前403年三國分晉,就是一個比較被認可的劃分春秋和戰國的歷史事件。
我們都聽過一個詞——戰國七雄,也就是秦、楚、韓、魏、趙、齊、燕這七個戰國時期的國家。而這七個國家中的趙魏韓三國,都是在春秋時期中原霸主晉國的疆域上誕生的。
公元前403年,趙魏韓三家正式被周威烈王分封為諸侯,在名分上與晉國平起平坐,這個事件史稱三家分晉。由于三家分晉這一個重大歷史事件,代表著戰國七雄正式誕生,所以史學界中有很多人認為,應該以這一年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分界點。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了,他在自己主編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里,就是以這一年為開頭戰國時代的開始,并以此為起點編撰全書的。
另外像是與《春秋》齊名的《左傳》,它記載的歷史事件最晚已經是公元前468年了。因此一部分歷史學家主張,以《左傳》記錄終止的公元前468年,為春秋戰國的劃分節點。
而代表著趙魏韓三家正式控制晉國的歷史事件,是公元前453年三家聯手消滅了智氏,晉國實質上已經滅亡。因此也有部分學者主張以公元前453年,作為春秋時期的最后一年。
《春秋》一書記錄截止的公元前481年,以及孔子去世的公元前479年,也曾被視為春秋時代結束的年份。但是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這兩種觀點已經不怎么流行了。
除了公元前476年,其它的這幾個年份中,以事件劃分的公元前453年和公元前403年,也得到了較多的擁躉。戰國都知道是七雄,所以以七雄誕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為節點進行劃分,依據確實十分充足。
春秋、戰國具體怎么劃分,千年來史學界一直爭執不下。不出意外的話,這個爭執就算千年后也不會停止。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