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場上的基輔會戰是著名戰役之一,會戰中的基輔合圍戰以及烏曼合圍戰這兩場大合圍,致使蘇軍兵力最為龐大的西南方面軍超過60萬人被德軍俘虜。
如此損失巨大的會戰,難道蘇聯還能有什么好處不成?
蘇聯還真從這場大慘敗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
“在被迫撤退的情況下......所有車輛都要撤出,一部引擎,一節車廂、一磅糧食、一加侖汽油都不能留給敵人。集體農場主必須驅散所有牲口,將糧食全部交給政府妥善保管運往后方。所有有價值的資產,包括不能撤出的有色金屬、糧食和油料等等,都必須銷毀!在敵人占領區,游擊隊......必須想辦法燒毀森林、倉庫、運輸工具!”
這是斯大林在1941年面對納粹德國的閃擊時發布的堅壁清野令。
蘇聯對于納粹德國的進攻并非沒有防備,但是蘇聯領導層預判德國會集結主力從南方進攻,而且時間不會早于1943年。所以從1940年開始,朱可夫便受命在烏克蘭建立三道防線,以防備德國的進攻。
蘇聯當局之所以斷定德軍會集中兵力重點進攻烏克蘭,并且發動進攻的時間最早也會在1943年,并非是無的放矢。這一論斷是根據德國的工業產能以及其潛能,在通過精密計算后才得出的。
然而蘇聯當局計算時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德國從西歐占領區獲得了龐大的產業。德國很快便整合了這些新獲得的產業,將其納入了自己戰爭機器中。因此德國進攻蘇聯的戰爭準備得以大大提速,在1941年初便完成了進攻蘇聯的基礎準備。
因此德國的進攻發起之早,完全出乎了蘇聯的意料之外,這使得蘇聯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正是由于德國的進攻發起的大大提速,給蘇聯領導層提了一個醒,烏克蘭的工業、礦業不能拱手于德國侵略者,能轉移的必須轉移,不能轉移的必須摧毀。
這才有了前面斯大林的堅壁清野令。
而由于在戰前蘇聯已經在烏克蘭完成了第一道防御線的建設,所以德軍在南方的攻勢進展遠不如中部和北部。而且烏克蘭中東部才是當時蘇聯的工業中心(蘇聯出于國防考量,發展工業時也刻意避開了西部邊境地區),所以這給蘇聯撤出在烏克蘭的工廠提供了余暇。
于是在烏克蘭大地上,蘇聯和德國開始進行一場事關國運的賽跑。
為了給將烏克蘭的工業、工人、資源轉出來爭取時間,斯大林嚴令駐守當地的西南方面軍堅守。因此西南方面軍即便是北面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機動兵團南下時直逼基輔時,也不得不在德軍的西、北兩路包夾下苦苦堅持。
最終在烏曼和基輔兩地,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合圍了主力部隊,超過80萬蘇軍被殲滅,其中逾60萬人被俘。
而蘇聯政府利用西南方面軍用巨大犧牲所爭取到的時間,將600余萬頭牲畜,550家大型工廠、數千家中小型工廠的機器設備,30萬臺拖拉機等物資搶運了出來。其后蘇聯在烏拉爾和中亞重建了這些工廠,而撤出的拖拉機除了在工廠效力外,也被投放到中亞大大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生產。
另外烏克蘭的主要礦產開采設施都遭到了系統性的摧毀,很多直到二戰結束后才得以恢復生產。
現在一般說起基輔會戰,往往都只是單方面宣揚德軍在軍事上獲得的大勝,基本忽略了蘇聯在此戰中撤出物資和生產線的經濟勝利。
隨著這些工廠逐步恢復運作,蘇聯的工業產能開始爆發,最終在1943年蘇聯的軍工生產總量超越了德國。
反擊就此開始!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的朋友還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