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聯合國成立,中華民國作為創始成員國之一,躋身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列。然而,當時的中華民國正深陷內戰泥潭,國力孱弱,經濟凋敝,軍事力量也難以與美、蘇、英等強國相提并論。這樣的國家,為何能在國際舞臺上獲得如此崇高的地位?答案離不開美國的支持。
聯合國五常的由來與中華民國的入選
聯合國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二戰剛剛結束,世界各國迫切需要一個新的國際組織來維護和平,避免再次發生全球性戰爭。安全理事會是聯合國的核心機構,負責處理國際爭端和維護世界穩定。
它由五個常任理事國和若干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對重大決議有決定性影響力。這五個國家分別是美國、蘇聯(現為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
中華民國在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代表中國成為五常之一。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八年抗戰,國土滿目瘡痍,但它在二戰中是盟國的重要成員,對抗日本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犧牲。
據統計,中國在抗戰中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經濟損失難以計數。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拼死抵抗,牽制了日軍精銳部隊;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雖然失利,但拖住了日軍攻勢,為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爭取了時間。這些貢獻讓中華民國在國際上贏得了一定聲譽。
1945年4月至6月,50個國家的代表齊聚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制定《聯合國憲章》。中華民國代表團由外交部長宋子文率領,參與了憲章的起草和討論。
在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強調中國在抗戰中的作用,爭取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6月26日,中國成為首批簽署憲章的國家之一,正式躋身五常。這標志著中華民國在戰后國際秩序中的地位得到了確立。
但問題來了,當時的中華民國真的有能力承擔這樣的角色嗎?答案并不簡單。它的入選,既是對抗戰貢獻的肯定,也是大國博弈的結果,而美國在其中起到了推手的作用。
中華民國為何能入選?
1945年的中華民國,表面上風光無限,實際上卻是個外強中干的空殼。八年抗戰讓國家元氣大傷,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停滯,通貨膨脹失控。抗戰勝利后,國共內戰迅速爆發,1946年,雙方在東北、華北等地展開大規模作戰,國民黨政府疲于應付,財政和軍力都捉襟見肘。更糟糕的是,腐敗問題日益嚴重,政府威信下降,老百姓怨聲載道。
按理說,這樣的國家很難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但中華民國能在聯合國占據一席之地,有幾個關鍵原因。
中華民國在二戰中的表現不容忽視。從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日本在其侵華戰爭高峰期,在中國部署了超過100萬軍隊,占其總兵力的三分之一以上。
這些部隊如果被調往太平洋或其他戰線,盟軍的壓力會大幅增加。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雖然以慘敗告終,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重創了日軍;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則是抗戰中少有的勝利,極大鼓舞了士氣。這些戰績讓盟國意識到,中國在對日作戰中的戰略價值。
在1945年,中華民國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中國合法政府。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經歷了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盡管內亂不斷,但在國際法意義上,它代表著中國的主權。
抗戰期間,中華民國與美國、英國等國結成同盟,簽署了一系列國際條約,如1943年的《中美英三國關于廢除治外法權的協定》,廢除了列強在華特權,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這種法統的延續,讓中華民國順理成章地代表中國參與戰后國際事務。
中華民國入選五常,最重要的推手是美國。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提出了“四警察”理念,認為戰后世界應由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共同維護和平。在羅斯福看來,中國作為亞洲最大的國家,人口眾多,地域遼闊,有潛力成為地區穩定力量。
他希望通過扶持中華民國,遏制日本的復蘇,同時平衡蘇聯在亞洲的影響力。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蔣介石商討戰后亞洲格局,羅斯福明確提出中國應成為“四強”之一,這一想法為中華民國入選五常奠定了基礎。
五常的名單并非沒有爭議。英國首相丘吉爾對中國入選持懷疑態度,認為中華民國國力不足,難以承擔大國責任。他更傾向于優先保障歐洲國家的利益。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也對中國的實力有所保留,但他不愿與美國正面沖突。
最終,在羅斯福的堅持和外交斡旋下,英蘇兩國妥協,同意中華民國加入五常。法國的入選也頗具戲劇性,作為二戰初期的戰敗國,法國本無資格,但丘吉爾力主將其納入,以增強歐洲的聲音,這進一步促成了五常格局的形成。
美國的關鍵作用:羅斯福的遠見與支持
美國為何如此力挺中華民國?這得從羅斯福的戰略眼光說起。二戰期間,中美關系空前緊密。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國正式參戰,中國成為其在亞洲的重要盟友。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中國提供了大量援助,包括武器、飛機和物資。1942年,美國飛虎隊加入中國戰場,協助抗擊日軍,進一步鞏固了兩國關系。
羅斯福對中國的重視,不僅出于戰時需要,更有戰后的深遠考慮。他認為,戰后世界需要一個穩定的亞洲,而中國是關鍵。1943年11月,開羅會議召開,羅斯福與蔣介石會面,討論戰后安排。
他提出,中國應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承諾支持中華民國成為大國。這次會議后發布的《開羅宣言》,明確要求日本歸還其侵占的中國領土,體現了中國地位的提升。
同年,宋美齡訪問美國,成為中美關系的一大亮點。她在國會發表演講,用流利的英語講述中國抗戰的艱辛,呼吁美國提供更多支持。她的演講通過廣播傳遍全美,感動了無數民眾,也贏得了美國政界的青睞。此后,美國加大了對中國的援助力度,中華民國的國際形象進一步改善。
1944年8月至10月,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在美國華盛頓舉行,討論聯合國憲章的框架。美國代表團力主將中華民國列入五常,強調其在抗戰中的貢獻和地緣戰略價值。英國和蘇聯對此并不完全認同,但在美國的外交壓力下,最終妥協。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敲定了五常名單,中華民國正式上榜。
羅斯福的支持還有更深層次的考量。他希望通過扶持中華民國,建立一個親西方的中國,防止共產主義在亞洲擴散。當時,國共矛盾已初露端倪,羅斯福擔心共產黨上臺后,中國可能倒向蘇聯。因此,支持國民黨政府,不僅是戰后秩序的需要,也是冷戰前夕的戰略布局。
入選后的中華民國:輝煌與沒落的交織
成為五常后,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達到了巔峰。然而,這種輝煌只是曇花一現,國內形勢的惡化很快讓它陷入困境。
1945年抗戰勝利時,國共兩黨表面上維持和平,但暗流涌動。1946年6月,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軍隊在初期占據優勢,但由于戰略失誤、腐敗叢生和民心喪失,逐漸失利。1948年的遼沈戰役,共產黨攻占沈陽,殲滅國民黨數十萬軍隊,成為內戰的轉折點。1949年4月,共產黨渡過長江,占領南京,國民黨政府南遷廣州,最終退守臺灣。
盡管在內戰中失利,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仍保留了五常席位。這得益于美國的支持。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爭取國際承認和聯合國席位。但在冷戰背景下,美國視新中國為蘇聯的盟友,多次動用否決權,阻止其進入聯合國。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進一步加大對中華民國的支持,認為其是遏制共產主義的前哨。
1950年代,聯合國大會多次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美國聯合西歐盟友,否決了蘇聯和印度提出的承認新中國的提案。中華民國得以繼續代表中國,這種局面維持了20多年。
1960年代,國際格局發生變化。非洲和亞洲的新獨立國家陸續加入聯合國,這些國家大多支持新中國。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中美關系解凍,美國對中華民國的支持力度減弱。
同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結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被驅逐出聯合國。這一決議標志著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歷史終結。新中國隨即接替其五常席位,開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
中華民國能入選聯合國五常,既是歷史機遇,也是大國博弈的產物。它的抗戰貢獻奠定了基礎,美國的支持提供了保障,而國際法統和大國妥協則促成了最終結果。然而,國力孱弱和內戰失利,讓這一地位難以長久維持。
從更廣的視角看,這段歷史反映了國際政治的無常。一個國家的地位,既取決于外部環境,也受制于內部實力。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26年,既是其抗戰功績的高光時刻,也是冷戰初期大國角力的縮影。
美國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但當國際形勢變化時,任何外部支持都無法逆轉內部衰敗的命運。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國家的發展不能只靠外力,自身的穩定和實力才是根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