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把射雕當成郭靖黃蓉的愛情片看,現在才發現背后的立意是我從未想到的!
「郭靖說過:就算有蒙古名字,我也不會忘記自己的本名」原來金庸先生寫《射雕英雄傳》是為了通過郭靖的口,映射當時香港民眾的心理,也借機體現我們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
這也是電影最讓我意外的劇情,郭靖從小被大汗收養在蒙古草原長大,把他當親兒子對待,甚至把公主許配給他,但最后兩人卻站在了對立面。
看電影時納悶金庸先生為什么這么寫。了解歷史背景后我發現,原來金庸寫射雕的時候,正處于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時期,那時的香港人非常需要自己的身份認同,保持對鄉土的熱愛,避免被侵略者同化!
而郭靖就是承載這種觀念的人。就算大汗賦予我一切權勢,讓我當金刀駙馬,但我清楚地知道,草原始終不是我的家,我的根在中原??
我現在終于明白為什么金庸能寫出這么好的作品了,因為他的國人歸屬感太濃厚了,而郭靖何嘗不是千千萬萬個流落他鄉的游子!
郭靖是無數個在國家需要時放棄優渥條件、毅然決然回到祖國故土的人,他們對祖國愛得深沉,永遠認同自己的身份
就像錢學森,何嘗不是“俠之大者”。在祖國危難時,毅然決然放棄美國的優渥條件,帶妻子回國,永遠心向中華。
小時候不懂,長大了才懂,真的被金庸先生的立意感動了,一代人有一代的射雕,但《射雕》的精神內核永遠不變!羨慕每一個還沒看過電影的人!你們就放心大膽沖吧!包好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