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老天爺有點“擰脾氣”,多地暴雨寒潮輪著來。
種地人都知道,芒種前后收麥插秧,最怕天氣搗亂。
襄陽去年糧食面積沒減產量卻降,大伙私下嘀咕:是不是倒春寒鬧的?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可今年五一后還飄了場小冰粒。玉米苗剛露頭就遭冷風吹,葉子蜷得像皺紋紙,老漢蹲地頭直嘆氣。
南方稻田這會兒正灌水,偏趕上連續暴雨,田埂沖垮好幾處。東北大豆剛出苗那陣子,夜里霜凍突襲,地膜蓋晚的地塊蔫了一片。老一輩看云識天氣的法子還管用嗎?
張大爺說:“魚鱗天,不雨也風顛,這話沒變?!钡F在天氣預報到幾點下雨都能報準,手機一劃拉全知道。
可真到田里干活,好多人還是犯難:地膜該啥時候掀?
肥料咋補才對路?
農技站老王騎著摩托竄村頭,喇叭里喊:“暴雨前趕緊清溝渠,積水泡根要減產!”大棚種植戶最揪心大風,竹竿支架得加固,壓膜繩要多纏兩道。
去年老李沒及時修大棚,一場狂風掀了頂,兩畝圣女果全遭了殃?!扒f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但追肥得看天看苗。連續陰天別撒氮肥,潮氣大容易燒根,這事好多人吃過大虧。
北方旱地要防干旱,趁墑情好趕緊中耕,保墑就像給地蓋被子。南方果園得留意臺風,提前搭好支架,斷枝落果能少一大半。有人覺得老辦法夠用,可新技術能解決大問題。
物聯網澆水能省三成水,手機盯著就能調閥門,年輕人一學就會。但上了歲數的大爺犯愁:這手機屏幕字太小,操作兩下就迷糊。政府說要投錢建智慧農業示范區,可農民更關心:設備貴不貴?
壞了有沒有人修?去年試點的老張掰指頭算:裝套監測設備花八千,補貼給了三千,自己還是肉疼。
“糧食安全是天大的事”,這話在田里比啥都實在。產量掉了大伙心里慌,好在政府劃了保護區,種糧戶每畝多補兩百塊??赡贻p人還是不愿回鄉,地里干活的多是五十往上的,新技術教起來費勁兒。
我個人認為,老把式的經驗不能丟,新科技的便利也得跟上。
就像給拖拉機裝北斗,既看得準方向,又省了不少力氣。現在當務之急是:趕緊趁晴天檢修農具,把排水溝清得通通透透。臺風路徑圖每天都得看,偏遠地塊的防雹網該張羅起來了。
種子化肥得備足,別等下雨了再往鎮上跑,路上泥多難走。
拿不準的技術問題,直接跑農技站,別不好意思開口問。村里老張頭去年聽了專家建議,暴雨前搶收了半熟的小麥,少賠了萬把塊。
天氣這事兒,誰也說不準下一場雨啥時候來。但咱種地人能做的,就是把準備做到前頭,別讓老天爺牽著鼻子走。“人勤地不懶”,只要該做的活不拖,收成總不會差到哪兒去。
最后再提個醒:最近病蟲害跟著天氣變,打藥時間和濃度可別搞錯了。具體咋操作?
明天鎮上有農技講座,帶上馬扎去聽準沒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