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廣播里反復說要防倒春寒。清明過了本該升溫,可天氣預報說下周要斷崖式降溫。
地里剛出苗的小麥苗嫩生生的,經不起半點霜凍。村東頭李大爺蹲在田埂上直嘆氣,去年就是倒春寒讓麥穗少了三成。“春分早谷雨遲,清明種棉正當時”,可這天氣讓播種的人犯了難。
老一輩人都知道,倒春寒來前得給莊稼“穿衣服”。
以前村里會用秸稈鋪在苗床上,現在都說蓋地膜保溫效果更好。
但到底啥時候蓋最合適?
有的說降溫前一天,有的說看天氣預報。我個人覺得,還是得把傳統經驗和天氣預報結合著來。東北那邊更麻煩,玉米剛拱土就得防霜凍,夜里得點熏煙堆。
南方種水稻的鄉親也別大意,育秧棚的塑料布得檢查有沒有破洞。農技站這兩天擠滿了人,都在問補肥的事兒。專家說寒潮前施點磷鉀肥,能讓莊稼抗凍,可具體施多少合適?
村里王嬸說她準備用草木灰撒在菜地里,老一輩都用這法子防潮抗凍。
現在都提倡科學種田,可這些土辦法真的不管用了嗎?
其實好多土辦法有道理,比如熏煙能提高田間溫度,和防霜機一個原理。
但現代技術也不能丟,比如用無人機噴防凍劑,省時又省力。
不同地區情況不一樣,東北得重點防地表結冰,南方要防連陰雨。最讓人擔心的是新手農戶,沒經歷過倒春寒,根本不知道從哪下手。去年鄰村就有戶人家沒及時蓋大棚,草莓苗凍壞了一半。
現在最好的辦法是分步驟來,先查天氣預報,再備物資。
塑料膜、秸稈、防凍劑這些得提前買,別等降溫了再著急。
村里可以組織互助隊,幫著缺勞力的農戶蓋棚子、撒肥料。農技員這時候最忙,每天都得下田指導,可全鄉就倆農技員咋夠用?要是能有個線上指導群就好了,隨時能問專家,可好多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
這事兒得慢慢來,但眼前最緊要的是把防凍措施做到位。“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春耕可耽誤不起。不管是土辦法還是新科技,管用就是好辦法。
關鍵是得行動起來,別等著老天爺“發脾氣”了才后悔。
現在該做的就三件事:查苗情、備物資、聽農技員的話。有不懂的趕緊問村里的老把式,他們的經驗都是多少年攢下來的。
這場倒春寒是挑戰,也是對咱們種田本事的考驗。只要咱多上心、早準備,莊稼肯定能挺過這一關。
種地就得跟著天氣走,把農時節奏摸準了,收成全在細節里。最后記住,田里的活兒等不得,現在動起來,秋天才能多打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