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笨”
小宇正盯著窗外發呆,手指間轉著一支筆,顯然沒在聽課。
我點他起來回答一個基礎問題,他愣了一下,搖了搖頭:“老師,我不會?!?/p>
為了不耽誤進度,我讓他課后去背,放學前來辦公室找我檢查??芍钡较掳鄷r間,小宇都沒出現。
一出門,撞見他和幾個同學嬉戲打鬧,笑得格外開心。
“小宇,”我叫住他,“說好來找我背書的呢?”
他臉上的笑容瞬間凝固,低頭蹭了蹭鞋尖:“……老師,我背不了?!?/p>
我有些無奈:“怎么背不了?這個知識點我講過很多遍,班上大部分同學都能背出來。你是懶得背,還是怎樣?”
他歪頭一想:“老師,我是笨”。
我一時語塞。小宇并不笨,平時聊天反應很快,玩鬧時點子也多,可一到學習,他就自我放棄,他不是不會,而是不愿去記。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有些孩子長期逃避思考,讓大腦習慣了“不運轉”,最終真的變得遲鈍——懶久了,就真的“變笨”了。
積“懶”成“笨”
每年接手新生時,老師們總能在短時間內注意到兩類學生:特別活躍的和特別懈怠的。
當詢問那些經常不完成作業的學生,為啥這次又沒完成作業時,他們或眼神閃躲,或表情無辜,給出各種理由……
雖然每次都承諾改正,但第二天依然故我。漸漸地,這些學生進入一種學習麻木狀態——表面上乖巧聽話,一提學習就思維停滯,主觀上已經放棄了積極動腦、動手解決問題,進入一種麻木的狀態。
這個懶惰的毛病是怎樣養成的呢?我不禁想鄰居的孩子婷婷。
婷婷媽媽曾跟我聊起一件事:某天晚上,婷婷的語文作業是背誦一篇短文,但她磨蹭到九點才開始背,讀了兩遍就喊累,嚷嚷著“太難了”“記不住”,想糊弄過去直接睡覺。
但她爸爸態度堅決:“背不完,就別睡?!?/p>
婷婷立刻眼淚汪汪地看向媽媽,希望得到“赦免”,但媽媽沒心軟:“學習的事,不能討價還價。”
那天晚上,婷婷哭哭啼啼地背了快一個小時,終于勉強過關。雖然過程不愉快,但從那以后,她對待作業的態度有了微妙的變化——可以拖,但不能不完成。
其實,孩子懈怠學習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
那些態度溫和而要求嚴格的家長,給了孩子尊重和不容突破的底線;
那些態度強硬而要求嚴格的家長,也給了孩子底線,但孩子有壓抑感,容易產生反抗心理;
那些態度搖擺的家長,給了孩子討價還價的余地;
那些抱怨的家長,給了孩子不學的理由和凡事往他處推卸責任的態度。
那些“怎樣都好”的家長,讓孩子成為對自己沒有要求的人。
快樂教育,絕不是對孩子沒有要求。沒有要求地“教育”孩子,孩子對自己也就沒有了要求,放縱的結果是讓孩子做事沒有底線。
有多少孩子就是這樣在縱容之下,一點點 “積懶成笨”!
長久以往,小時候被家長過度放縱的孩子,就會因為“積懶成笨”導致成人后生活上的不如意。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學習越來越需要良好習慣的支撐。
有些孩子雖然聰明,但為人懶散,沒有好習慣,成績不斷下滑;而有些資質平平的學生,一開始成績不拔尖,卻憑借毅力和好習慣,最終實現逆襲。
這印證了葉圣陶先生所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增強能力。
而習慣培養的主陣地在家庭,責任在父母。
當孩子遇到學習困難時,正是培養毅力的關鍵期。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是陪伴突破,還是抱怨放任?不同的選擇會造就不同的學習品格。
對于那些已經形成懈怠習慣的學生,改變雖然困難但絕非不可能。這需要家長的全力配合、充分理解以及持久耐心。
在孩子可塑期給予正確引導,才能避免更多成長的遺憾。
教育是場不能重來的旅程,
每個選擇都關系著孩子的未來!
如果您的孩子需要專業幫助,
請私信我們或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