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赴喀麥隆特派記者 黃培昭】提到喀麥隆,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足球,卻不知道它還有“非洲縮影”的稱號。“如果你想要一次游遍非洲,那就先到喀麥隆。”這是非洲旅游界一句知名的宣傳語。從南部的熱帶雨林到北部的稀樹草原,從西部的高原火山到東部的丘陵密林,從部落雕刻藝術到多民族文化圖譜,在喀麥隆可以欣賞到一幅濃縮了非洲地理人文風貌的立體畫卷。而至于這個遠在非洲中西部的國家和中國的聯系,更少人能說上一二。《環球時報》記者近日來到喀麥隆,發現從港口到公路再到當地百姓家中的水龍頭,都有中企和中國人參與和貢獻的印記。
飛機掠過幾內亞灣上空,記者從舷窗望見克里比海岸的克里比深水港。這座港口是西非首個深水港,它將喀麥隆與世界緊密相連。5月9日,由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港灣)承建的喀麥隆克里比深水港二期項目投入運營儀式正式舉行,現場掌聲如潮水般久久沒有停歇。喀麥隆交通部長比貝埃在儀式上說,克里比深水港二期工程投入運營為喀麥隆經濟增長開啟新的時代,將助力該國經濟結構轉型。
“過去,我們的港口只能停靠小船,歐洲貨輪寧愿繞道多哥的洛美港。”港口運營部經理保羅對記者說,“現在,港口吞吐量大大提升,鋁土礦、可可豆能直接從喀麥隆走向世界。”
在港區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貨輪航線和集裝箱流轉的信息。中國培訓出來的當地工程師約瑟夫指著自主研發的智能調度系統說:“在這里,‘中國效率’‘中國技術’嵌入了非洲港口。”約瑟夫是漁夫之子,他告訴記者:“中國師傅教我操作設備時,總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從首都雅溫得到經濟中心杜阿拉,一條平坦寬闊的高速公路在雨林間穿行,這就是雅溫得—杜阿拉高速公路(雅杜高速)。“以前200公里的路能堵7個小時,香蕉都會爛在車里。”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雅溫得市七區副區長弗勒爾提起原來的N3國道舊路時連連搖頭。談到現狀,她感慨道:“而如今,芋頭、咖啡、夢想一起駛向遠方。這條由中企承建的高速公路是喀麥隆首條現代高速公路,也是村民口中的‘希望大道’。”
“這條高速公路采用了雙向六車道的設計,汽車在道路上行駛時速可以達到110公里。不僅快,還穩。”雅杜高速項目經理溫躍平站在控制中心前,身后墻面上是自動化監控系統投影出的實時畫面。道路車輛流量、車輛速度和超限狀態都一目了然。“這是我們為喀麥隆量身定制的智能交通骨架。”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108道涵洞、6座上跨橋、8條地下通道——每一個數據背后,都是中國工程師與喀麥隆工人的通力協作。溫躍平笑著說:“有一次大雨沖塌了便道,我們團隊連夜搭橋,48小時后工程照常推進。”
在敏高馬約村,村長埃隆杜特意換上了節日的長袍,站在村口的小店前等候中國工程師的到來。“以前我們是‘地圖上的盲點’,幾乎被人遺忘。”他說,“現在不一樣了,有了這條路,我們也能接待游客,也能賣出咖啡和水果。”當地媒體這樣評價這條路:“它不是通向城市的路,是通往未來的路。”
早上7時,喀麥隆中部城市巴富薩姆的居民澤法克推門走進后院,她提著菜籃,擰開門前的水龍頭,清冽的水流噴涌而出。過去,她和家人靠一口老井度日,水質渾濁,痢疾霍亂時常發生。在中企中地海外集團在當地承建了飲用水處理廠項目后,他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水廠一期建成那年,日供水能力達到2.9萬立方米,覆蓋近50萬人,水龍頭第一次走進大多數人家中。
供水短缺曾嚴重掣肘當地的經濟發展。巴富薩姆舊水廠年久失修,供水常年緊張。水廠廠長伊利加感嘆:“中國伙伴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前所未有的信心。”喀麥隆自來水公司總經理布萊斯告訴記者:“這一工程已創造超過千個就業崗位,培養了大量本地人才,也拉緊了中喀合作的情感紐帶。”
從荒灘到港灣,從山路到高速,從破井到清泉,記者看到了喀麥隆的中國印跡。這些工程不只是基礎設施的延伸,更是中喀民心相通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