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肚子的構造是怎么樣的呢?”帶著對課文內容的好奇,學生們佩戴上AR眼鏡。“哇,牛真的有4個胃!”他們興奮得手舞足蹈。在數字技術支持下,學生們學習熱情高漲,加深了對課文“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理解。
這是廣州市越秀區中星小學課堂改革的生動片段。“在數字技術高度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學習環境理應跟上時代的腳步,我希望能在課堂上播下科創的種子。”中星小學校長林偉貞介紹,近年來,學校積極引入數字技術工具,打造廣東省“名師課堂”網絡學習應用空間,推動學校科創教育發展。
叼著飛盤的小狗、眼睛瞪圓的小貓……中星小學語文教師郭思綿設計了“萌寵合照我來秀”的課前學習任務。學生們將一張張趣味生動的照片,上傳到網絡學習空間,增強了學習興趣。
“‘古怪、貪玩’在文中是貶義詞嗎?”課堂上,郭思綿引導學生們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合作探究完成思維導圖,體會“明貶實褒”的寫作手法。寫作練筆環節,學生們還積極上傳作品,點贊互評……在她看來,資源庫和網絡學習空間給了學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
“同學們爬白云山時,會選擇階梯還是斜坡線路?”中星小學科學教師李小紅聯系現實生活,設計真實教學情景,引入斜面作用的知識點。學生們在任務探究的驅動下,用木板、條形盒測力計、小車等工具材料進行實驗,再將不同的實驗數據填入網絡學習空間;系統會自動生成直觀可視的曲線圖,學生們可以相互討論實驗結果。
“這些教學輔助軟件改變了以往復雜、刻板的數據分析方式,將數據演變成曲線圖,達到了可視化的效果。”李小紅表示,學生們借助數字技術,更生動直觀地觀察實驗結果、推理結論,更能調動學生探討、實驗的積極性。
為滿足學生動手實踐的需求,學校建設了創客空間。創客空間兼具開放實驗室、社團活動室和科學室等功能,學校努力將其打造成讓學生想法變成現實的“夢想實驗室”。在科學教師指導下,學生陳韻瑄從生活問題出發,創作了“一種多功能智能隔尿墊”作品。這款智能隔尿墊能幫助檢測家中嬰兒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是否尿床,同時還兼具烘干等功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照料孩子和老人。
“在教育教學中引入數字技術,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孩子們的奇思妙想不斷涌現了出來。”林偉貞介紹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20日 第04版
作者:通訊員 蔣穎妍 本報記者 劉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