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 15:59 | 來源: 中國網
2025年5月14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中蒙兩國國旗在空中獵獵翻卷。隨著工程機械的轟鳴聲劃破天際,中蒙甘其毛都至嘎舒蘇海圖鐵路正式破土動工。這是繼1956年二連浩特至扎門烏德鐵路通車后,時隔近70年中蒙共建的第二條跨境鐵路,更是一條承載著歷史傳承、經濟互補、戰略協同的“鋼鐵紐帶”,標志著中蒙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邁入新階段。
跨越七十年:從歷史年輪中走出的合作新篇。1956年,第一條中蒙跨境鐵路——二連浩特至扎門烏德鐵路通車,蒸汽機車的汽笛聲首次貫通兩國邊境,開啟了中蒙鐵路運輸的序章。七十年后,第二條鐵路的開工,既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承諾。從1956年到2025年,中蒙關系歷經國際風云變幻,但合作的主線始終清晰。甘其毛都——嘎舒蘇海圖跨境鐵路的開工建設,對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經濟互補性:從資源稟賦到發展動能轉化。中蒙第二條跨境鐵路的規劃,精準切中了兩國經濟的互補性。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自蒙古國進口煤炭達3100萬噸,同比增長89.4%,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對清潔煤炭的需求持續增長。此前,蒙古國對華煤炭出口依賴公路運輸,效率低、成本高、季節性限制明顯。甘其毛都-嘎舒蘇海圖跨境鐵路2027年建成通車后,從礦區到中國鋼廠的運輸時間將從現在的3天縮短至20小時,預計每年承擔3000萬噸貨物運輸,標志著中蒙能源合作正式邁入“鐵路時代”。這條跨境鐵路自甘其毛都口岸出境,經蒙古國嘎順蘇海圖口岸,連接蒙古國南戈壁省嘎順蘇海圖站,計劃2027年建成通車。全線貫通后,將激活沿線世界級資源產區——塔本陶勒蓋煤礦、奧尤陶勒蓋銅金礦的潛力,實現“礦區——口岸——加工基地”的無縫銜接,使蒙古國的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發展動能,也為中國制造業提供穩定的原料保障。
合作新范式:從“各自為戰”到“協同共進”。中蒙跨境鐵路的建設,開創了國際基礎設施合作的“新范式”。雙方秉持“統一設計、各自建設、一次聯通”原則,既尊重主權差異,又確保全線貫通后的系統兼容。中國段由國家能源集團投資建設,蒙方段由塔本陶勒蓋鐵路公司投資建設,兩國工程團隊通過定期會商、技術共享,破解跨境施工中的標準對接難題。這種合作模式與中老鐵路的“建設——運營——移交”模式、中越鐵路的“標準軌+米軌”過渡方案形成互鑒,展現了中國在跨境基建領域的智慧。鐵路建設亦是技術輸出的過程,國家能源集團在智能調度等領域的技術積累,將通過項目實施轉化為蒙古國的基建能力。這條鐵路將與既有的二連浩特——扎門烏德鐵路形成“雙通道”,構建起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骨干網絡。
戰略支點:從區域聯通到全球價值鏈的重構。中蒙第二條跨境鐵路從2004年啟動可行性研究,到2025年正式開工,21年60余輪談判、6次議會決議、45項政府文件……見證了雙方求同存異的智慧,更是亞歐大陸互聯互通的關鍵一步。鐵路向北連接蒙古國南向鐵路網,向南對接中國甘泉鐵路,未來可直通俄羅斯遠東港口,形成一條縱貫中蒙俄的“能源走廊”。截至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在42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已擁有20個對外開放口岸,包括鐵路口岸2個、公路口岸12個、航空口岸6個,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多方位、立體化的口岸開放格局。作為聯通內外的“大通道”“大樞紐”“大網絡”“大節點”,智慧通關、無人駕駛跨境運輸等創新模式不斷涌現。內蒙古自治區立足大開放,圍繞“通、集、落”,高起點編制口岸發展規劃,不斷釋放口岸發展新動能,打造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助力中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鐵路延伸處,文明在交融。中蒙邊境的風沙,吹不散合作的決心;鋼鐵軌道延伸的方向,詮釋著新時代的鄰邦相處之道。中蒙第二條跨境鐵路,承載的不僅是煤炭與銅礦,更是文明互鑒的薪火、共同發展的愿景。在這條跨越七十年的紐帶上,中蒙正攜手邁向更加遼闊的天地。
(來源:中國網作者:李紅紅 吳穎)
【責任編輯:郭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