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報導:我國在量子密碼技術領域實現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中電信量子集團于 2025 年 5 月發布了全球首個融合量子密鑰分發(QKD)和后量子密碼學(PQC)的分布式密碼體系,標志著我國在抗量子計算安全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一創新體系通過三層解耦架構(量子網絡層、密碼服務層、應用接入層),將量子物理層的絕對安全性與抗量子算法的數學可靠性結合,為用戶提供端到端的抗量子通信解決方案,已具備商用能力。
技術突破:雙重抗量子能力的實現
QKD 與 PQC 的深度融合
該體系創新性地融合了量子密鑰分發(QKD)和后量子密碼學(PQC)兩種技術。QKD 基于量子糾纏原理,確保密鑰分發的物理不可竊聽性,而 PQC 則通過數學算法抵御量子計算機對傳統公鑰體系的攻擊。例如,密碼服務層采用 PQC 數字簽名算法(如 Kyber、Dilithium 等國際主流算法及國產 LMS/HSS-SM3 算法),構建抵御量子計算攻擊的算法護城河。
三層解耦架構的創新
量子網絡層:依托我國全球最大規模的地面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如合肥量子城域網覆蓋 1147 公里光纖),實現跨域密鑰分發的物理安全。
密碼服務層:通過分布式密碼資源池,提供標準化的密鑰管理服務,支持百萬級用戶并發接入,密鑰生成速率達 200kbps,誤碼率低于 0.1%,通信穩定性是傳統加密技術的 5 倍。
應用接入層:開放主流終端 SDK 和安全介質,使政務、金融等應用可快速集成抗量子能力,例如 “量子密信” 平臺已服務超 520 萬用戶。
跨域通信驗證
基于該體系,成功接通北京至合肥超 1000 公里的跨域量子密信電話,驗證了技術的可行性和穩定性,這是全球首例跨域量子加密通信的實際應用。
國際影響: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技術自主可控
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已實現從 QKD 設備到 PQC 算法的完全國產化,打破了西方技術壟斷。例如,合肥量子城域網入選 “數字中國建設典型案例”,2024 年為當地節約信息安全支出超 10 億元。
全球標準制定權爭奪
我國主導的 “QKD+PQC” 架構有望成為國際抗量子安全新標準。目前,中國電信已在合肥、上海等 16 個城市建設量子城域網,初步形成全國縱橫相連的服務能力,構建全球領先的量子安全底座。相比之下,美國 NIST 雖推進 PQC 標準化,但缺乏 QKD 網絡布局;歐盟側重量子通信理論研究,產業化滯后。
天地一體化網絡布局
我國正推進全球首個天地一體的量子安全基礎設施,結合衛星量子通信(如 “墨子號”“濟南一號” 衛星)與地面光纖網絡,實現覆蓋全球的抗量子通信能力。例如,2025 年 3 月,我國實現了上萬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為全球化量子通信奠定基礎。
應用前景:守護數字中國的安全底座
關鍵領域的規模化應用
該技術已在政務、金融、能源等領域落地。例如,上海城域量子安全基礎設施實現外環內 100% 覆蓋,支持超百萬用戶同時接入,保障遠程辦公數據安全;“量子云印章” 在安徽、北京等地的政務審批中杜絕 “蘿卜章” 風險。
未來技術路線圖
我國計劃在 2030 年前建成覆蓋全國的量子骨干網,并探索衛星與地面網絡的深度融合。企業層面,華為、阿里云等已啟動量子安全云服務合作;民生領域,未來個人手機、智能家居可能標配量子加密芯片。
盡管 “QKD+PQC” 體系已商用,仍需攻克長距離密鑰分發、低成本設備量產等難題。例如,目前 QKD 的傳輸距離仍受光纖損耗限制,而 PQC 算法的性能優化(如密鑰長度、計算效率)需進一步提升。此外,國際標準的制定和生態協同(如芯片廠商、算法企業的合作)將是未來競爭的關鍵。
這一里程碑不僅是我國量子通信技術的重大跨越,更為全球通信安全提供了 “中國方案”。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應用的深化,量子密碼技術將成為數字時代信息安全的核心基礎設施,守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命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