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校園本應是鳳凰花開、歌聲飛揚,但就在這充滿儀式感的畢業季,四川某縣一名初三男生與全班同學拍完畢業照的次日,悄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一張定格了少年燦爛笑容的畢業照,瞬間被賦予了沉甸甸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段青春的紀念,更成為了一堂直擊心靈的生命教育課。
1)
我們很難想象,在生命即將走向終點的時候,一個15歲的少年會選擇克服種種困難,去參加畢業合影。這樣的選擇有點像是一場對生命、對友誼、對青春的極致告白。他用自己的方式,與這個世界、與朝夕相處的同窗進行了最后的、溫暖的連接。
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珍惜當下,活在當下。每一個能夠與親友共度的尋常時刻,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集體參與,都可能成為未來某段記憶里,最為珍貴的光芒。生命的長度固然重要,但生命的寬度、深度與溫度,同樣值得我們用盡全力去擁抱和體驗。少年用他生命的最后一道弧線,劃出了對生活最深沉的熱愛與敬意。
但不管怎么說,正值花季的少年驟然離去,對親朋好友,尤其是同學肯定是一場巨大的心理沖擊。在他們有限的生命經驗中,死亡往往是抽象而遙遠的詞匯,是電影里、故事中的情節。但這一次,死亡變得如此具象、如此近距離——它就發生在他們的身邊,發生在昨天還一起歡笑合影的伙伴身上。
失去一位朝夕相處的同學,對他們的友誼觀、生命觀,乃至價值觀,都會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但這些敏感而脆弱的孩子們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和表達這些復雜的情緒,他們中的一些人會將悲傷內化,導致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也可能表現為情緒失控、易怒,甚至是對生活產生倦怠感。這就需要學校和家庭給予足夠的空間、理解和專業引導。
2)
學校必須勇敢地擔當起引導者的責任,將這場突如其來的悲傷,轉化為一堂深刻且必要的生命教育課。
首先,立即聯系專業心理咨詢師團隊介入,為全班學生提供一對一或團體心理輔導。創造一個安全、開放的空間,鼓勵孩子們表達內心的感受,無論是悲傷、憤怒、恐懼還是困惑。
其次,將生命教育融入課堂。這場特殊的告別,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鮮活的契機,去探討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學校可以開設或引入專業的生命教育課程,引導學生認識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規律,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從而學會更加珍惜和尊重每一個生命。
第三,引導學生以健康的方式紀念逝者,例如組織班級紀念活動、制作紀念冊,或者將悲痛轉化為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行動。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我們不必諱莫如深,它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生命循環的一部分。至于生命教育,也絕不僅僅是關于死亡,更是關于如何更好地生活。
今日話題:你當年的同學現在有沒有“離開”的?對你的心理沖擊有多大?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王老師教育課堂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