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貧」在中國
從“中國扶貧第一村”到白茶飄香的“幸福赤溪”,昔日的窮鄉僻壤如何創造出減貧奇跡?從18個老漢留守的“空心村”到如今藝術家、新村民共筑的“桃花源”,曾經的凋敝古村如何重獲新生?跟著我們一起探訪福建寧德的兩個村莊,看中國減貧智慧如何讓山海煥新。
From “China's No. 1 Poverty Relief Village” to a prosperous place known for its white tea, and from an empty village of 18 elderly men to a blooming artists’ paradise, how did two remote Ningde villages pull off these miracles?
Follow us to witness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wisdom in action, making transformations beyond imagination.
赤溪村,這個位于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磻溪鎮的村落,曾經是全國知名的特困村,村口石碑上刻著的“中國扶貧第一村”,默默見證著這個小山村脫貧致富的奮斗足跡。
赤溪村地處太姥山麓,九鯉溪穿村而過,形成“山高霧多”的環境,為白茶生長提供了天然溫床。憑借這一資源優勢,赤溪村將茶產業列為支柱產業。
看到村里發展茶產業,外出打工的曾慶蘭夫妻回來接手了祖輩留下的茶園。
雖然說家家戶戶都在種茶,但品質有好有壞,因為沒有自己的品牌,村民們很難賣出好價錢。后來,村里引導村民進行標準化管理,生態種植,采用人工除草,茶葉品質不斷提升。
如今的赤溪村已然改變過去貧窮落后的面貌,山環水抱的美麗村落吸引著一批批游客前來觀光,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當九鯉溪的流水裹著茶香奔向遠方,同屬寧德的四坪村正醞釀著新的故事。
四坪村所在的屏南縣過去被人們說是又貧又難的地方,村人口流失很大,最少的時候,村里只剩18個老漢。
林德波是土生土長的四坪人,大家都叫他大海。他在山西大同當兵,退伍后,做過保安,又在礦區干了好多年。但他說,在外面打拼這些年,雖然能賺到錢,心里總覺得不踏實。
2015年,屏南縣通過古屋改造推行“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教學項目,吸引新老村民回鄉。2017年,四坪村開始發展文創產業,村里環境變美了,又來了很多新村民入住。
2021年,屏南的紅曲制作以及黃酒釀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大海也想在現在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做出自己的黃酒品牌。除了釀酒,大海還有一片桃園,通過社區團購,一件代發,大海的酒和桃子得到很多人的認可。
總策劃:何蘭生
監制: 江娜 曹茸
制片:趙潔 李竟涵
編導:劉碩穎
文案:張震宇
監制:高雅 編輯:杜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