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行穩致遠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新時代生態治理再添制度利器。《條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明確了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機構職責、督察對象和內容、工作程序和方式、督察整改、督察成果運用、隊伍建設和紀律責任等內容。恰逢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有序開展之際,《條例》的出臺既為督察工作錨定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坐標,也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與改革舉措,是守護綠水青山的關鍵一招。自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來,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從無到有、從探索到成熟,逐步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態治理網絡。通過充分發揮督察利劍作用,在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從祁連山保護區違建的全面拆除、生態屏障重筑,到秦嶺北麓重拳整治別墅開發亂象、“陜西綠肺”重煥生機;從長江沿岸化工企業“關改搬轉”、騰退岸線,到黃河流域水質穩步提升、干流全線穩定達標,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以雷霆之勢劍指沉疴,不僅讓山河重披綠裝,更催生了發展理念的深層變革。截至2024年底,第一輪督察及“回頭看”整改方案明確的3294項任務,已完成3250項,完成率超98%;第二輪督察整改方案明確的2164項任務,已完成1822項,完成率達84%。第三輪前三批督察整改正在扎實推進。數據背后,是藍天白云常駐天際、碧水清波潤澤城鄉的鮮活圖景,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扎根中國大地的鏗鏘足音。
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既要堅守生態紅線,也須兼顧地方實際,尋求剛性約束與柔性施策之間的平衡。生態環境治理絕非非對即錯的判斷題,而是需要多維權衡的綜合題。以河北為例,該省在中央環保督察后并未“一刀切”關停,而是以“鋼鐵產能置換”“超低排放改造”實現產業升級,PM2.5平均濃度持續改善,印證了“整改與轉型協同”路徑的科學性。這一實踐揭示了對歷史遺留問題需分類施策的深層治理邏輯,如為中小企業提供“環保管家”技術幫扶,而非簡單關停;對新興產業則應強化標準引導,避免“一管就死”。
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須以數字技術賦能,推動監管模式的智慧化轉型。當前,物聯網、衛星遙感、AI算法等已深度融入生態治理鏈條。如黃河流域構建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系統,可實時捕捉排污異常;浙江省推行的“環保碼”管理,實現企業環保行為“一碼了然”。數字技術化不僅能提升環境問題識別的顆粒度,更能通過跨部門數據共享打破“信息孤島”,實現“問題發現—交辦—整改—反饋”閉環管理,讓督察從“人海戰術”轉向“智慧治理”。
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須突破“政府包攬”的傳統模式,加快構建企業守法、公眾監督、社會協同的多元共治體系。浙江“民間河長”、廣東“河小青”護河志愿行動等創新實踐,激活了基層治理細胞,“環保督察+社會參與”模式成效日益顯著。據此,著力完善激勵機制,對企業,可通過綠色信貸、稅收優惠引導主動治污;對公眾,暢通監督渠道,優化舉報獎勵與隱私保護機制;對符合資質的第三方機構,鼓勵其參與環境審計、生態修復評估,形成專業支撐。
回首過往,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從探索到成熟,書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壯麗篇章。展望未來,應以《條例》為指引,延續“咬住問題不放松”的扎實作風,錨定“國之大者”,涵養“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治理智慧,以精準督察守護生態底色,以系統思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確保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行穩致遠,努力繪就一幅氣勢磅礴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畫卷,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
(作者:朱紅,系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