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奶粉要用溫水,撫觸要順時針打圈……”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護工產業發展基地的實操教室里,47歲的冶青玉正專注地練習著嬰兒護理動作。這位昔日的餐飲從業者沒有想到,短短兩個月的系統培訓,讓她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變化——參加完畢業考試,她將正式成為月子中心的一名母嬰護理師。
冶青玉(右)正專注地練習著嬰兒護理動作。人民網 馬可欣攝
“現在第二批學員已經開始進行理論培訓了,這一批有五十多個人,大多是周邊村子的婦女,大家積極性都很高。第一批學員已經能夠獨立在月子中心值夜班,護理知識很扎實!”大通縣護工產業發展基地母嬰驛站培訓師逯曉霞說。
今年以來,大通縣以“大通護工”青海品牌建設為抓手,創新打造“結業即上崗”的發展模式,通過“政府搭臺+企業點單+精準送崗”的全鏈條服務,讓更多像冶青玉這樣的城鄉勞動者找到了新的出路。
在大通縣護工產業發展基地,保育師正在授課。人民網 馬可欣攝
在大通縣第四期保育員技能培訓班結業典禮上,王媛剛剛完成保育員結業考試就收到了驚喜。“本來想著學點本事再慢慢找工作,沒想到當場就和幼兒園簽了合同!”手里握著還帶著油墨香的勞動合同,王媛笑得合不攏嘴。結業典禮現場,除了王媛之外,還有20名學員也與相關機構簽訂了勞動合同。
在大通縣護工產業發展基地,老師正在進行家政服務培訓。人民網 馬可欣攝
“我們邀請了多家幼兒園、月子中心的負責人來到結業典禮現場,達成就業意向的學員還不少!以后我們會持續開展相關活動,為更多護工提供就業新選擇。”大通縣就業服務局援助科科長昂青說。
在大通縣幼寧托育服務中心,劉成梅邊給玩具消毒邊感慨:“以前在藥店打工一天到晚得守著鋪子,現在每天看著寶寶們笑,2500元的工資拿得特別踏實。”
劉成梅正在和孩子們一起玩游戲。人民網 馬可欣攝
“我干這一行已經十年了,說實話,剛開始確實有些不適應。”大通康瑞老年照護中心的養老護工巨玉霞告訴來訪者, 很多老人上了年紀,警惕意識特別強,很難取得信任。“唯一的辦法就是以心換心。”巨玉霞說,把老人當自家長輩,多些耐心,時間久了,他們也會把自己當親人。
近年來,大通縣聚焦“一老一小”的照護問題,創新提出“大通護工”全生命周期產業發展概念,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從培訓補貼、就業扶持到權益保障,全方位為護工發展保駕護航。
截至目前,青海省大通籍護工從業人員超過8000人,月均工資4000元,在全省護工從業人員中占比超過60%。
護工正與老人們一起在小廣場上跳舞。人民網 馬可欣攝
“張姐,明早八點的母嬰護理課,記得帶筆啊!”
“王嬸,招聘會就在鎮政府大院,月子中心的車都停門口啦!”
結束了一天的課程,大通縣護工產業發展基地的培訓教室里傳來此起彼伏的交談聲。
逯曉霞望著臺下的一張張笑臉,心里盤算著,再過些日子,這些學員們就要揣著反復練習過的護理技巧,帶著掌心的溫度,走進千家萬戶的晨昏里,讓“大通護工”的招牌愈發閃亮。(馬可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