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24日,河南寶豐,大張莊。
華東野戰軍副司令粟裕的電報送達中原局駐地,內容直指淮海戰役。
陳毅、劉伯承等人當即展開商議,僅用一天便復電同意,并特意補上一句:“如能配合孫良誠各偽部之反正,則收效更大。”
孫良誠手中不過兩支雜牌師,數千人,駐扎在徐州東南的睢寧,負責守護徐州“剿總”的側翼。
相比國民黨那些動輒十幾萬人的兵團司令,他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陳毅、劉伯承二人閱盡戰場風云,指揮六十萬大軍,為何此時卻偏偏對這位小軍長格外上心?
當了漢奸的西北名將
提到孫良誠,許多人或許覺得陌生,但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可是風云一時的人物,絕非無名小卒。
西北軍全盛時期,他手握重兵,地位顯赫。
歲月流轉,風光不再,等到淮海戰役前夕,他已跌落至次要位置,麾下不過兩支雜牌師,駐扎在徐州東南的睢寧。
可正是這樣一位看似邊緣的人物,卻意外地進入了解放軍高層的視野。
孫良誠,字良臣,天津靜海人,早年投身馮玉祥部,從普通士兵一路晉升,先后擔任團長、旅長、師長,可謂西北軍嫡系出身。
1927年,他投身北伐,短短幾個月內便攀升至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一方面軍總指揮兼第三軍軍長,掌握實權。
翌年,又出任山東省政府主席,手握一省軍政大權,風頭無兩。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他押錯了籌碼,投身反蔣陣營,任第二方面軍第二路軍總指揮,最終兵敗,失勢回天津閑居。
幾年后,他試圖東山再起,1933年加入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擔任騎兵挺進軍軍長,可惜同盟軍遭受重創,他再次敗退天津。
1939年,蔣介石重新起用他,委任鹿鐘麟為冀察戰區司令長官兼河北省主席,而鹿則任命孫良誠為冀察游擊總指揮,讓他在華北組織游擊戰。
然而,這一階段的孫良誠,已不復昔日雄風,在其管轄區域內,與八路軍摩擦不斷,沖突頻發。
1942年春,孫良誠的部隊陷入困境,四面受制,難以立足。
面對生存危機,他與手下趙云祥、王清瀚密謀另尋出路,目標直指南京汪偽政府。
投敵這種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那么體面。于是,一場荒誕的自導自演悄然展開。
王清瀚先派郭念基、謝天祥前往開封,接觸偽綏靖主任劉郁芬。
劉郁芬很快牽線搭橋,派手下宋若愚帶著介紹信,陪同郭、謝二人奔赴南京,直面汪偽政府高層——參謀總長鮑文樾。
孫良誠的胃口不小,他想要的不只是一個投敵身份,而是一方勢力的總司令之位,手下至少要編成兩個軍、五個師。
鮑文樾當場答應,甚至還特意指示劉郁芬負責具體交涉。
郭、謝二人回到山東定陶復命,孫良誠聽聞南京方面欣然接受,心中頗為滿意。
但真要正式通電投敵時,他又猶豫了。漢奸之名,他也知道不好聽。
此時,趙云祥出了個“妙計”:既然不想主動投降,那就“被迫投降”好了。
于是趙云祥派人秘密聯絡駐歸德(今商丘)的日偽軍首領張嵐峰及其顧問松室孝良,請求他們“配合演出”。
對方欣然應允,隨即派遣大批日偽軍,在凌晨時分包圍了趙云祥部駐地曹縣一帶村莊。
此時,趙部士兵尚未起床,突然聽見外面喊聲震天:“繳槍不打,趕快投降!”營地內頓時陷入混亂,不明所以的官兵驚慌失措。
趙云祥卻鎮定自若,一邊命令各營堅守陣地,禁止開火,一邊召集旅、團長商議對策。
旅、團長們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趙云祥則語氣沉重地說道:“打,就同歸于盡;降,至少還能保存實力,另尋出路。”眾人無可奈何,只能唯命是從。
緊接著,他讓人取出早已準備好的汪偽黨旗,按約定的暗號揮舞。
日偽軍見狀,心領神會,立即撤離,仿佛真的是“戰場繳械”。
當日,趙云祥通電宣布“投降”汪偽政權。次日,孫良誠、王清瀚也在定陶跟進,完成了這場自欺欺人的表演。
然而,這種行徑在軍中引發了強烈不滿,許多仍懷有民族氣節的官兵憤然出走。
參謀長傅二虞率先帶著于飛游擊大隊脫離,隨后團長段海洲、孫興齋等人也接連率部離開。孫良誠的“新政權”尚未站穩,便已開始分崩離析。
同年6月,南京汪偽政府為了“表彰功勞”,特派參謀總長鮑文樾攜帶委任狀和慰勞品,赴定陶、曹縣一帶為孫良誠部點編,正式封他為偽軍將領。
不久后,汪偽政權調整部署,將孫良誠調往揚州、泰州、南通一帶,任命他為偽蘇北綏靖主任。
從此,他徹底踏入汪偽陣營,以“漢奸”身份換取地盤和權力。
與人民為敵
孫良誠,本是西北軍出身,卻始終站在歷史的對立面,屢次背叛,反復投靠,最終淪為棄子。
抗戰爆發后,他非但沒有抗擊日寇,反而在戰爭中投敵,搖身一變,成了汪偽“和平救國軍”第二方面軍軍長。
待到日軍戰敗投降,他又迅速轉向,接受蔣介石的改編,繼續駐防蘇北,打著“維持治安”的旗號,實則殘害百姓。
蘇北人民對他可謂“熟悉”至極,提起孫良誠,老人們無不咬牙切齒,新四軍更是對他的種種惡行了然于心。
解放戰爭期間,他是華東野戰軍的手下敗將,而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他便已經屢戰屢敗,成為新四軍的舊對手。
1944年底,孫良誠部隊被調往蘇北,繼續為日偽效力。
不到半年,新四軍第三師在1945年4月下旬發動攻勢,攻克阜寧,徹底擊潰孫部第五軍。軍長王清翰帶著殘兵倉皇逃往高郵,狼狽不堪。
同年11月,解放軍發動鹽城戰役,他麾下的第四軍被迫起義,整編為華中軍區解放第四軍。
軍長趙云祥自告奮勇,主動去揚州“爭取”孫良誠,結果一去不返。事實證明,孫的投降只是權宜之計,他很快再次倒向蔣介石,帶領殘部追隨國民黨,加入內戰。
最終,命運在1948年11月畫上句號。淮海戰役期間,孫良誠所部被解放軍團團包圍,突圍無望。
13日,身為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兼107軍軍長的他,再次“順應形勢”,帶著軍部和一個整師投誠。
孫良誠投誠后的去向、表現和最終結局,值得特別強調。
淮海戰役中,他在大勢已去之際率部投誠,表面上誠意滿滿,甚至主動提出要前往蚌埠,說是要“勸降”國民黨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并要求我軍派遣干部隨行,以便“說服”劉峙投降。
領導考慮后,正好有一名地下工作者周鎬因身份暴露,從敵占區撤回,便決定派他帶領幾名隨員,隨孫良誠同行,赴蚌埠見劉峙。
結果,這竟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孫良誠剛一踏入蚌埠,便露出真面目。
他不僅毫無勸降之意,反而與劉峙里應外合,將周鎬等人直接送入囚籠。
不久后,周鎬被解往南京,囚禁于保密局看守所,地點就在他曾經工作過的寧海路附近。
最終,他被秘密押往雨花臺,慘遭殺害。
孫良誠自己則逃往南京,向蔣介石請罪、請功,試圖用自己的“投誠”換取國民黨最后的信任。
此刻的國民黨已是風雨飄搖,敗局已定,蔣介石更不會再花心思養一個毫無價值的叛將。
孫良誠的投誠,沒有換來官復原職,反而被冷酷無情地扔進監獄。他在南京被關押了一段時間,隨后被保釋出獄,算是僥幸逃過一劫。
1949年初,國民黨政權土崩瓦解前夕,孫良誠悄然離開無錫,潛入上海,躲進自己的小妾家中。
他以為自己能夠逃過清算,卻低估了人民的記憶。
南京、上海解放后,烈士周鎬的遺孀一直在追尋孫良誠的下落。
她鍥而不舍,四處打聽,終于查到孫良誠的藏身之處。她毫不猶豫地向軍管會舉報,很快,孫良誠被捕,押入監獄。
后來,他被送往山東戰犯管理所,等待歷史的最終審判。1952年3月,他因病死在那里,結束了他充滿背叛與投機的一生。
原本,解放軍愿意接受他的投誠,已經是格外寬容的處理。
對于這樣一個當過漢奸、與人民為敵的人,能夠得到改編的機會,已是難得。
然而,孫良誠在投降后還耍手段,反復無常的背叛成了他無法洗脫的罪行,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