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每日幸運簽#
四川巴中街頭,一位老人捂著眼睛蜷縮在臺階上,鮮血浸透紙巾,身旁是散落的藥房塑料袋和路人驚慌的目光——這一幕發生在5月18日下午的巴州區南壩普天名都小區附近。據目擊者描述,一只狗從巷子竄出,撲向老人頭部撕咬,隨后逃之夭夭。民警趕到后確認“狗已被處理”,但這場悲劇留下的疑問遠未消散:為何類似事件總在重演?
然而,這起事件并非孤例。僅今年上半年,巴中已發生多起惡犬傷人事件。1月,當地一條流浪狗連續咬傷11人,最終被集體捕殺;更早的案例中,甚至有瘋狗在校園周邊流竄,引發家長持棍防身。而此次事件中,涉事犬只身份成謎——是家養犬掙脫束縛,還是流浪狗游蕩傷人?目擊者說法不一,暴露出犬只管理中的“身份盲區”。
表面看,問題出在“狗鏈未拴”。但深挖之下,犬患實為人禍。有犬主以“狗自己跑了”推責;部分社區對禁養犬睜只眼閉只眼。更諷刺的是,法律早有規定——飼養人需承擔無過錯責任,但現實中賠償難、追責難成常態。哈爾濱一名女子被德牧咬傷后,犬主拒不賠償,最終靠警方介入才勉強解決。
有人怒斥“狗權高于人權”,要求捕殺所有流浪犬;也有人反思“熊孩子挑釁寵物反被咬”的案例,呼吁雙向約束。而專家指出,犬患本質是“規則失守”。技術手段如芯片植入、電子犬牌在上海等地試點成功,卻因成本和管理惰性難以普及;成都某街道通過“養犬自治委員會”將違規與信用分掛鉤,使傷人事件驟降70%,證明社區共治潛力巨大,但推廣緩慢。
每一次“狗已處理”的通報,看似解決問題,實則掩蓋深層矛盾。若犬只身份無法追溯,責任便成糊涂賬;若違法成本僅限“提醒拴繩”,規則便成空文。更值得警惕的是,犬患正演變為“城市病”的縮影。當老人因犬襲血染街頭,該質問的不僅是養犬人,更是整個社會的規則意識——對生命的敬畏,不應止于口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