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紅書上,塘橋濱江已經成了不少人打卡浦江東岸后特別推薦的“寶地”。這里也許并非最熱門的一段,但美景、愜意感卻絲毫不輸,是騎行休閑的好去處,沉浸其中還能閱讀塘橋往昔與今朝的深情對話。
如果把張家浜塘橋段綠道作為首站,路邊的“張家浜故事”和“塘橋生態科普畫廊”,宛如時光的窗口,再現了康熙年間的開挖場面。
曾幾何時,這里是人人掩鼻的“臭水浜”。而如今,綠水悠悠,宛如一條靈動的綢帶,在城市間蜿蜒。2023年,那環繞塘橋轄區的10公里“O”環形步道,更為張家浜注入了新的生機。
騎上單車,轉過浦明路的街角,上海輪渡“塘橋渡口”的候車大樓便撞入眼簾。這座1936年建成的候船室,猶如一位滄桑的老者,默默見證著歲月的變遷。
走進其中,墻壁上陳列著從1922年的公安號到2024年的11電動船,構成一部生動的輪渡進化史。自清朝的浦東塘工善后局起,塘橋就與上海百年輪渡緊緊相連。船型的更迭、碼頭的變遷、渡口體制的變革,每一個細節,都是這片土地發展的生動注腳,是獨屬于塘橋和眷戀它的人們的珍貴回憶。
站在“塘工局輪渡航線圖”前,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從塘工局到上海輪渡,從清代公文到早期股票,還有那歷經歲月的塘橋渡口碼頭改建記錄,每一樣都承載著時光的重量。輪渡高峰期,我們隨著人群登上鋼制甲板:左邊,浦東新區防汛閘門的鑄鐵大門帶著歲月的斑駁;右邊,江面波光粼粼,碼頭上那一排排數百個系船柱,用斑駁的銹跡書寫著光陰的故事。
沿著塘橋濱江步道南行,“中棧船塢”舊址上的中遠海運大廈,宛如一座閃耀的豐碑。它矗立在曾有“遠東最好塢”美譽的董家渡船塢舊址之上,承載著歷史的榮光。
大廈那流線型的輪廓,恰似一艘蓄勢遠航的巨輪,將航海文化與現代辦公理念融合了起來。2018年竣工的它,榮獲2018-2019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大廈下方,保留著曾經的巨大船塢。船塢深10米,內壁鋼筋混凝土上的水位線,宛如歲月的刻度,記錄著往昔的繁忙。
騎行途中,南浦大橋的鋼索斜拉塔映入視野。1991年12月1日通車的南浦大橋,是上海市區首座跨越黃浦江的大橋,其主橋一跨423米過江。這座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索面迭合梁斜拉橋,不僅是交通的樞紐,更是上海蓬勃發展的有力見證者。
不遠處的南浦廣場公園內,大型不銹鋼雕塑“紐帶”盡收眼底,雕塑后面是8000平方米的開闊大草坪,環境安靜宜人。2023年的“拆墻透綠”工程,讓公園與市民的距離更近,為人們帶來了更美好的游園體驗。
一路的騎行軌跡,串聯起的不只是沿途的風景,更是張家浜從黑臭到清澈的新生,是渡口從古樸到現代的跨越,是船塢從繁忙到懷舊的轉型,是大橋從實用到地標的升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