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勞動力市場面臨嚴峻挑戰。聯邦人口研究所(BiB)預測,未來十年,350萬勞動人口可能退出就業,工作小時數最壞情況下將減少1.3億。即使每年凈移民33萬人,到2035年勞動適齡人口仍將減少150萬。2027至2030年,嬰兒潮一代退休將導致工作總量顯著下降。
要維持當前就業水平,女性和55歲以上老年人的就業參與至關重要。研究顯示,過去幾年女性與老年員工的工作時間增加,支撐了當前工作總量。哈倫·蘇拉克(Harun Sulak)指出,若西德女性每周工作時間達到東德女性的水平(多3.2小時),可緩解短缺。
然而,卡塔琳娜·沃赫利希(Katharina Wrohlich)觀察到,東德女性兼職比例上升,全職減少;西德女性就業率雖升,但全職比例未增。社會普遍接受男性全職、女性兼職的模式,母親兼職被視為理想,但全職缺乏支持。無償家務勞動是主要制約,女性難以平衡工作與家庭。稅收政策進一步阻礙:高收入家庭中,女性增加工作時間可能降低凈收入。
沃赫利希認為,子女長大的女性有回歸全職的潛力,但兼職晉升受限削弱動力。安娜·呂特根(Anna Lüttgen)建議企業提供靈活工作方案,沃赫利希呼吁為兼職員工開辟晉升路徑。
老年員工潛力同樣巨大。勞拉·羅梅烏·戈多(Laura Romeu Gordo)將65歲以上群體分為三類:能且愿工作、能但不愿工作、無法工作。她主張為前兩類提供激勵,反對簡單提高退休年齡。企業需通過培訓與信號(“你對我們至關重要”)留住老年員工。
然而,企業短視嚴重。呂特根批評,企業專注短期用工(3-6個月),忽視長期規劃,擅長遣散而非留人。人工智能(AI)被寄望彌補短缺,但用工需求難以預測。
企業尚未充分重視危機。呂特根警告,勞動力短缺將達“臨界點”,企業需增強適應力,投資女性與老年員工,應對老齡化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