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8,各個電商平臺幾乎不約而同地告別滿減,使用立減直降。
這個變化讓消費者和業內人士都感到意外。
滿減機制作為行為經濟學中的經典定價策略,本質上是通過組合優惠讓三方都受益:消費者能薅到羊毛,商家能多賣貨,平臺能拉流量。這種玩法妙就妙在不用直接砍價破壞商品標價,又能讓顧客覺得占了大便宜。
比如買衣服湊夠500減100,你可能本來只想買件襯衫,結果為了湊單又搭了條褲子,這就無形中提升了客單價。
但近年來促銷規則的持續迭代已偏離初衷。平臺為制造營銷噱頭,不斷疊加優惠層級,導致消費者需投入大量時間成本進行價格計算,商家也面臨復雜的商品組合定價挑戰。今年5月初,一項7000多人參與的投票顯示,支持簡單直降的人數明顯更多。
直接打折其實是電商促銷的“返璞歸真”。回想2009年阿里搞出第一個雙11的時候,全場5折的簡單粗暴才真正引爆市場,說到底促銷就該讓用戶體驗好:買得明白、買得劃算,而不是被各種套路繞暈。
當電商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市場風向瞬息萬變。與其瘋狂內卷,平臺們紛紛轉而做“減法”,將重心轉向用戶體驗。這種務實調整正是市場所期盼的。
而這種策略轉向似乎正逐漸成為電商行業的新常態。在阿里京東以及唯品會最新公布的財報中,平臺不再只盯著GMV轉。
比如京東單獨用一個板塊談用戶增長和粘性:本季度京東集團的活躍用戶數實現了連續6個季度同比雙位數增長,增速超過20%。
阿里最新財報顯示,受益于持續投入用戶增長和體驗提升,淘天實現了更強勁的新買家增長,88VIP會員超5000萬,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12%。
此外,唯品會也非常關注用戶數據:2024年其SVIP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16%,達到了880萬,貢獻線上銷售的49%,表現出了較高的用戶粘性。
這些數據證明,無效內卷終會退燒,品質與服務才是圈粉核心。如今電商江湖集體撕掉“燒腦優惠”標簽,轉而比拼誰能讓消費者一鍵買得爽。
當GMV狂歡退潮,用戶粘性、復購率這些硬指標浮出水面,行業終于讀懂:把簡單體驗做到極致,才是最深的護城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