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被教育要“聽話”要“乖”。但是,只要聽話就是好孩子嗎?針對親子養育話題中大家反饋較多的困惑,本文將吳建華老師直播中的主要觀點進行了匯總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乖的盡頭是“背叛”
● 天生活潑的孩子后來為什么變得那么乖了?
不難想到,這背后養育者做了些什么。或許是直接暴力,也可能是間接的糖衣炮彈。用一句話總結:“乖”這個行為是孩子和家長長期密切配合互動的結果。基于此,孩子習得一項本領——循規蹈矩、端莊得體,把不聽話、任性、不懂事的自己隱藏起來,活成父母、長輩認可的樣子。
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幾乎每個家長都喜歡乖孩子,這樣既省心又省力。更可怕的是,作為小孩子,讓父母高興幾乎成為一種本能,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來自父母親的喜愛與關注,才能生存下來。慢慢地,一些被家長認為乖的行為就被篩選出來,即家長想要看到什么,孩子就表現出來什么。這種親子間的投射性認同,既隱秘又有殺傷力。
像一座火山,為了努力迎合大人喜歡的“乖”,甘愿把真實的感受壓抑在內心深處,暫時處于“休眠狀態”,在冰冷和平靜中為“隨時噴發”一點點積蓄能量。
這中間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小細節:家長希望孩子變乖。
孩子接收到這個信息,就變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然后家長就會滿足孩子的一些要求,不為別的,只是因為孩子做到了我想要的樣子。對于家長來說,這是讓孩子變乖的方法和手段;對孩子來說,這是自己想要乖的目的——這個乖可以讓自己得到想要的東西。這是一個刺激-反應(S-R)的過程。家長是操縱者,孩子是被操縱者,孩子偶然表現出這樣的行為,發現可以得到好處,這個行為就被保留下來。
但是這樣的表現是有代價的,是拿自己作為賭注。我不是無緣無故就表現了這樣的行為,是因為我“乖”,你給了我相應的反饋且正是我需要的。長期互動下來,就形成了“乖=我的需求被滿足”的思維模式,但這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形成的關系互動模式,只限于和自己父 母互動時有用,到了其他的關系中,有可能就不管用了。
“乖”孩子們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會把這個關系互動模式擴大到所有的關系之中,即認為只要我“乖”,別人就會愛我,就會給予我想要的東西。當“乖”沒有收到對等的回應時,之前形成的關于乖的邏輯就會瞬間被土崩瓦解,信念和情感的受挫往往伴隨一些可怕的事情。通常情況下,會有兩個反應:
● 一個是“殺死自己”。都是我不夠好,不夠乖,所以別人才不愛我、不關注我。這是誘發抑郁癥的原因之一,將自我價值感是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要求自己必須是一個可愛的、完美的人。當自己無論如何做,別人的評價都沒有按照自己預想的發展時,就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一無是處,開始崩潰,進而自我攻擊;
● 另一種是“摧毀別人”。我都這么優秀,這么“乖”了,你居然沒有給予我需要的東西和反饋,你是壞人、是惡魔。這個時候,失控的情緒就像洪水一般,肆意釋放,殺傷力極大。
成長,規則與溫度并存
肆無忌憚地玩耍、喜愛五彩繽紛的糖果都是孩子的天性,是生命力的真實表現。與之相對應的養育方式應該是:隨著個體慢慢長大,家長或老師幫助其慢慢習得一些社會規則,個體在這個規則之下達到不傷人,不傷己的自由狀態。這是規則的作用,既能讓孩子有界限感,也不會失去生命的活力。
2-6歲是孩子建立規則感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孩子逐漸從家里走向學校,接觸到更多外 部環境,開始最初的社會化過程——逐步開始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因此這個時候,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起規則感。
有的家長會擔心,過分強調“規則”,孩子會感受不到愛。那么,如何平衡規則與溫度?
重點在于以下三點:一是在和孩子協商一致的前提下,制定清晰簡單有效的規則;二是和孩子耐心解釋清楚規則;三是愛的非語言表達。
心理專家哈維-佩恩教授說過:最好的教育是“在愛中建立規則”。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節制的“愛”是溺愛,沒有限度的“松”是放縱。只有讓孩子在有“愛”而有“序”的環境中去學習知識和掌握規則,這樣他們在成長中才能更好地去面對社會、了解社會和適應社會。
講道理,是最無用的教育
有位家長說:“快被孩子磨瘋了。上小學五年級,東西還亂放,房間亂得像豬窩。越不讓干的事越干。自我管理能力特別差,道理講了一大堆,就是不管用。”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父母口才再好,煽動能力再強,孩子吸收的信息是有限的。因為那是父母的語言、體驗、感受和認知。也許偶爾點撥了他,但點撥的次數是非常有限的,因為父母的話對孩子來說是間接體驗。父母認為懂的比孩子多,所以在講道理的時候盛氣凌人,對孩子不屑一顧,這會讓孩子本能地產生逆反和戒備心理。孩子之所以在父母講完道理后會聽,真正起作用的是父母講道理時的態度,而不是道理本身。
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所以講道理永遠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 用什么方式代替講道理呢?
給大家三個有效的方法:
①用具有畫面感的語言和孩子溝通。
具有畫面感的語言就是在父母說完之后,孩子的大腦中能立即形成一幅畫面語言。這幅畫面能讓他們心情愉快,這幅畫面會指引孩子完成正確的行為。
比如,對孩子說:“家里的東西從哪里拿的要放到哪里去,你要學會整理。”整理這個詞是不是有些抽象?這是講道理。如何做到具有畫面感?如果換成對孩子說:“寶貝,這個筆是不是要回家,它的家在哪里啊?”“家”這個詞就很形象,它就能讓孩子在大腦中形成一個畫面,孩子會說:“它的家在這里。”然后很快會把筆放在該放的位置,這就是用畫面和孩子溝通,這種溝通孩子就很容易接受。
②用講故事代替講道理。
人類有一個共性就是喜歡聽故事,尤其是孩子更是喜歡聽故事, 如果父母具備了講故事的本領,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很幸福。對于故事,家長要針對孩子的問題精心準備,并且要講得生動有吸引力,語言要具畫面感。對大孩子講完故事,不要問這個故事告訴你什么道理,這樣孩子會認為你不是講故事,你是在教育他。故事講完就講完了,不要節外生枝。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講故事,沒有目的性,對于故事的寓意,孩子的潛意識會思考。讓孩子接受。
③把講道理轉化成孩子的親身體驗。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凡是自己親身體驗過的事情都會有深刻的記憶,有的甚至終生難忘。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體驗會調動神經系統主動參與一些活動和事情,體驗的過程是高度集中的過程,所以對所經歷的事情記憶比較深刻。因此我們一定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能讓孩子體驗的,就讓他試一試再做決定。
比如,早晨起來發現天氣比較冷,需要多穿衣服預防感冒。當你對孩子說:“天很冷,多穿服。”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不會聽。然后你再給孩子講一大堆道理:天冷必須多穿衣服,打針多疼啊,吃藥多苦啊......往往為了穿一件衣服鬧得很不愉快。
孩子為什么會拒絕大人的關心?因為天冷雖然是事實,但是是大人的感受。如果這樣對孩子說:“出去感受一下,是不是有些冷,如果冷就告訴媽媽,我們多穿件衣服預防感冒。”當孩子體驗回來確實感覺到冷,不用強迫也會主動多穿衣服。一次親身體驗,勝過家長的千言萬語,當然有原則性的事情和有道德有法律底線的事情除外。
如果大段道理收效甚微,不妨通過使用具有畫面感的語言講故事或注重孩子的親身體驗來加強和孩子的溝通,或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讓你成為你,不是誰的附屬品。你只是你,自由生長的你、獨立堅強的你、正直勇敢的你、快樂灑脫的你。”或許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祝福。
【曾奇峰新課來了!】如果本文的親子內容讓你意猶未盡,不妨來感受【曾奇峰潛意識解碼直播課】,在課程中,親子問題將以鮮活真實的對話呈現,曾老師將與一位母親一起進行訪談,通過對話,理解這位母親內在的養育焦慮來源。另有關于親密關系、金錢管理、自我限制、人際關系等多個生命議題將在本次課程涉及。
無論你遭遇過什么,請你始終相信,你不是一個人。面對心靈的困境,我們需要勇氣,也需要恰當的支持與鏡映。生命的底層彼此相連,在他人的訪談中,自我的一部分也將被一點點推向前進。希望本次課程,每一個來到這個空間的朋友,都能借由他人的發生,理解自己的內在。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