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迷上了手機和平板,讓他不要玩了,他就脾氣很大。把設備收起來了還非常狂躁,亂摔東西,太可怕了。孩子有了網癮(就是一直玩游戲),該怎么辦?
對于有網癮這個事情,首先父母和家人要做好榜樣,如果父母經常抱著手機,那肯定也會影響孩子。在孩子平時也需要父母帶著孩子去做一些其他的活動,做一些趣味游戲,也許也就能代替,有一些家長偷懶,用手機哄娃,后面就一下子造成了很多問題!
所以孩子的網癮,有時候是我們忽視的原因造成的,如果他(她)有了其他有趣的事情,還能和父母一起參與的事情,那么就可能會忘記玩手機或者平板!如果他沒有了其他興趣和愛好,只有玩手機或者玩游戲,也就沒有了期待感,可能放學后,就只有玩手機這一個興趣點了!所以培養興趣點也很重要!
所以首先應該做到家長自我調整與榜樣作用
第一方面、減少自身屏幕依賴:避免在孩子面前頻繁使用手機,示范閱讀、運動等健康休閑方式。
第二方面、家庭氛圍營造:定期召開“數字健康交流會”,討論網絡利弊,提升孩子信息辨別能力。
第三方面、長期耐心與支持:網癮干預需數月甚至數年,家長需保持穩定情緒,避免因短期反復而放棄。
那么孩子為什么會有網癮,大概是這些原因導致的!
第一個原因、情感需求未被滿足,孩子可能通過游戲逃避現實壓力(如學業壓力、社交焦慮)或在虛擬世界中尋求成就感。研究表明,沉迷行為往往與現實中缺乏價值感、家庭情感疏離有關。如果有很多的興趣,有很多的現實的陪伴,對手機的期待感降低了,自然就沒有那么多需求了!
第二個原因、生理與心理機制,游戲通過即時反饋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依賴。若突然中斷,孩子可能出現戒斷反應(如焦躁、攻擊性行為)
作為家長,你可以嘗試這樣做:
第一、 建立情感連接,避免對抗
主動傾聽:以平等態度詢問孩子沉迷的具體內容(如游戲類型、社交需求),而非直接批評。例如:“你最近喜歡玩哪款游戲?能教教我嗎?”。
共情表達:承認游戲的吸引力(如“游戲確實有趣,但長時間玩會影響健康”),減少孩子的抵觸情緒。
家庭互動替代:每天設定30分鐘無屏幕時間,通過桌游、手工或戶外活動增強親子聯結。
第二、協商規則,逐步調整使用習慣
共同制定協議:與孩子協商每日使用時長(如學齡兒童不超過1小時),明確獎懲機制(如超時扣減次日時間,遵守規則獎勵運動或閱讀機會)。
物理環境管理:將設備放置在公共區域,避免單獨使用;睡前2小時禁用電子設備,用閱讀或音樂替代。
借助技術工具:使用家長控制軟件(如屏幕時間管理、內容過濾),減少不良信息接觸。
第三、轉移興趣,填補情感空缺
培養多元興趣:根據孩子特長安排活動(如編程、繪畫、籃球),周末組織博物館參觀或自然探索,替代碎片化游戲時間。
增強現實成就感:鼓勵孩子參與家務或社區活動(如照顧寵物、義賣),給予積極反饋(如“你整理房間的效率真高!”
第四、應對極端行為的緊急措施
冷處理情緒爆發:若孩子因沒收設備出現摔砸行為,保持冷靜,避免正面沖突,待情緒平復后再溝通。
漸進式脫癮:逐步減少游戲時間(如每天減少15分鐘),同時引入替代活動,避免“一刀切”引發激烈反抗。
如果無效,那就需要心理醫生介入了
特別是出現以下情況,例如:持續情緒低落、社交退縮:可能伴隨焦慮或抑郁。生理功能受損:如長期熬夜導致免疫力下降、視力問題。行為矯正困難:可嘗試認知行為療法(CBT)、家庭治療或沙盤游戲治療,幫助孩子重建健康認知模式。
應對網癮的核心是“疏而非堵”,通過情感支持、規則協商和興趣轉移,幫助孩子重建現實生活的意義感。若自行干預效果有限,可聯系專業機構(如青少年心理門診或封閉式行為矯正學校)獲取系統支持。而對于手機和平板而言,堵不如疏,其實也可以用好手機和平板來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力認知,去探索更多娛興趣課程。那么該怎么用手機平板培養優秀的孩子呢?我們下一期來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