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
“五一”假期,鄉村成為不少人奔赴的“詩與遠方”。
山東青島推出“片區鄉村游·提振消費季”系列活動,賞花、采摘、研學、親子游,讓游客發現鄉村新看頭;可玩、可學、可沉浸的“新農潮”,也讓鄉村有了新賺頭。
據統計,“五一”假期期間,青島10個市級鄉村振興片區共計接待游客58.05萬人次,帶動鄉村民宿、休閑農業、農產品銷售等實現營收5796萬余元。
豐富多樣的鄉村資源,滿足了假日里人們對“詩意棲居”的渴望。鄉村振興片區“五一”假期的鄉村旅游熱潮,有效拉動了農村消費升級,成為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的生動實踐,為鄉村注入了發展新動能。
青島即墨蓮花田園鄉村振興片區水清岸綠,充滿野趣。
像村民一樣生活
“鄉村能讓我真正放松下來,有種回家的感覺。”
“來到田間地頭,看村里人眼中的風景,吃當地的美食,像村民那樣起居作息,是一大樂事。”
一風景,一莊一特色,各具情態的民居,口味不同的菜肴,讓到此一游的人們感受到特別的新鮮感。
“農業、農村、農民”所蘊含的濃郁鄉土氣息,是鄉村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鄉村處處有景,不必刻意造景。”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楊家山里鄉村振興片區,傳承“甩漿拉毛”等傳統工藝,“修舊如舊”式保留膠東傳統村落風貌,留住百年國槐、百年老屋……在歲月的雕琢下,鄉村自然形成一幅“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詩意景觀。
“山里櫻桃”鄉味、“紅色文化+綠色生態旅游”鄉游、“田園旅居”鄉宿、“山里課研”鄉學、“農夫山集”鄉市等特色活動,依托楊家山里最原生態的風景物產、鄉風鄉俗,形成“楊家山里·原山原水”農文旅品牌,受到游客青睞。“五一”假期期間,片區接待游客超過11萬人,旅游總收入突破1500萬元。
鄉村旅游不是城市游的“低配版”,理想的鄉村游是要“像村民一樣生活”。這不僅要保留鄉村風景,更要有村民的廣泛參與。
村民當上“民宿管家”,玩起“村”字頭的文化體育活動;“農二代”“村二代”返鄉創業,開起“村咖”、田間陶藝工作室、地頭上的烘焙體驗工坊……在嶗山區流清灣鄉村振興片區,“五一”期間片區民宿基本實現100%預訂,部分精品民宿連續多日滿房,單日最高接待入住游客超5000人次。
住上由村民舊房改造的民宿,品嘗村民親手制作的宴席,逛一逛充滿煙火氣的大集,同村民一道參與農事活動……新農人、新農俗總會帶給人驚喜,讓人們即使遠道而來,亦能賓至如歸。
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形成“鄉村文化磁場”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鄉村游的魅力,不僅在迥然不同的風景里,更隱藏在各有其趣的民俗文化中。
文化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基礎資源,鄉村旅游的魅力也源于鄉村文化的厚度。老房子、老物件、農家菜……歷史悠久的村落總是承載著濃郁的鄉土記憶。在青島平度崔家集向陽紅鄉村振興片區的智慧農業大棚里,紅彤彤的小西紅柿一口爆汁,農耕的辛勞匯成這一口清甜。
走進萊西水集街道產芝湖鄉村振興片區的產芝新村,村口的“產芝老家”紀念館內,陳列著傳統農具、生活老物件、歷史照片等展品,還原膠東鄉村的生產生活場景。紀念館外,“鄉村記憶墻”上張貼著村民捐贈的老照片,記錄鄉村的時代變遷。非遺工坊的膠東花餑餑、農家樂的淡水全魚宴,喚醒舌尖上的鄉村記憶……
鄉村文化各有情態、無處不在,關鍵是要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形成強烈的“鄉村文化磁場”。
散落于鄉間的地方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都是寶貴且獨特的文化資源,是引起游客共鳴并愿意一次次走進鄉村的重要因素。
青島膠州艾山鄉村振興片區,依托非遺手造和青島艾山天文臺全國流星監測網,營造了一個獨特的“艾草非遺+探秘星空的文化磁場”。
“五一”假期,在膠州市興郭村的有艾工坊內,游客親手制作艾草香囊、體驗古法艾絨捶打,通過非遺研學課程了解艾草文化和非遺技藝。而在不遠的東王家莊流星博物館內,球粒隕石、鐵質隕石等各種來自宇宙的“精靈”沉睡其中,多臺偏光顯微鏡讓人一覽五彩斑斕的隕石微觀世界。
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畫美達尼鄉村振興片區,農民“拾起鋤頭能種地,拿起畫筆能作畫”。十里油畫長廊,讓游客看到充滿創意與激情的藝術鄉村。
尋詩不必去遠方,鄉村就是“藝術的大地”。
在青島膠州艾山鄉村振興片區,游客通過非遺研學課程了解艾草文化和非遺技藝。
走出一條充滿鄉土味、青島韻、齊魯風的鄉村振興之路
隨著大眾旅游的蓬勃興起,鄉村要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面對各式各樣的需求。以前,鄉村提供民宿,安全衛生即可。現在,游客的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有的想做手工藝,有的想辦讀書會,有的想體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意生活,還有的想聽房東講本地故事……
只有不斷豐富鄉村體驗場景,培育鄉村特色產業生態,實現“各美其美”,并以多元化、個性化的優質服務滿足游客的多樣需求,才能將鄉村游的流量轉化為鄉村發展的“能量”。
嶗山區流清灣鄉村振興片區,山海相連,“只此青綠”。平度市印象大澤鄉村振興片區,紫紅的葡萄掛滿枝頭。利用生態優勢發展“高效農業+文旅”的城陽區東毛西毛鄉村振興片區,主打生態發展的“綠”;以凱盛浩豐農業產業園為核心,發展數字農業的萊西市七星河鄉村振興片區主打智慧鄉村的“藍”……
青島深入挖掘鄉村特色,為每一個鄉村量身定制專屬“色彩”。通過充分探尋各個鄉村獨特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地打造差異化的鄉村品牌,從而贏得源源不斷的客源和蒸蒸日上的口碑。
“繁星”熠熠,連點成片。楊家山里的村民說:“這里以前是8個村莊,各過各的。”如今,通過對8個山村的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了集旅游、觀光、康養、研學等于一體的鄉村振興新載體。
過去,鄉村旅游大多局限于一個個村落,彼此孤立、各自為戰。如今,青島打破分散的格局,將一個個村莊串聯起來,組團協調發展,形成規模可觀的鄉村片區和獨具特色的旅游帶。
青島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選擇集中連片、人文相近、產業相融的多個村莊,進行連片打造,實現鄉村抱團發展。”
同時,青島統籌“錢、地、人”等各類要素,集聚于鄉村產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農村改革等多方面,走出了一條充滿鄉土味、青島韻、齊魯風的鄉村振興之路。
青島鄉村旅游也從農家樂、采摘園等單一業態,轉向多業態全產業鏈經營,開展創意設計、資源開發、餐飲住宿、文創商品、特色農產品銷售等全產業鏈運營,有看點有賣點。
原文刊載于2025年第10期、5月1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雜志
原標題:《(引題)山東青島打造片區鄉村游(主題)讓鄉村有看頭更有賺頭》
《民生周刊》通訊員 周亞嬈 馮志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