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萬多發炮彈打掉一個山頭,這在今天聽起來像是“敗家子”行為,但在1949年的蘭州戰役,卻是鄭維山的復仇狂飆。
1949年,解放戰爭進入尾聲,人民解放軍野戰軍準備攻占西北重鎮蘭州。
這是解放西北的關鍵一步,但蘭州易守難攻,尤其是東南屏障竇家山,馬家軍在那里布下重兵,號稱“銅墻鐵壁”。
在這場戰役中,63軍軍長鄭維山主動請纓,誓要拿下竇家山。
結果,他用一萬多發炮彈狂轟濫炸,硬生生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卻也因此被彭德懷罵成“敗家子”。
到底鄭維山這樣做是魯莽還是有他的道理?我們得從他的過去說起。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 復仇心理鄭維山對馬家軍的深仇大恨
鄭維山對馬家軍的仇恨,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刻進骨頭里的。
當年西路軍西征失敗,馬家軍對紅軍戰士進行殘酷圍剿,甚至虐殺、活埋,鄭維山所在的88師幾乎全軍覆沒,最后只剩下他和副師長兩個人,副師長還重傷被迫留下養傷。
鄭維山孤身一人逃回延安,狼狽到裝乞丐乞討、蓬頭垢面混過馬家軍的盤查。
可以說,馬家軍的暴行和戰友的慘死,成了他心頭的刺。
這次蘭州戰役,他終于逮到機會,怎么可能不“痛打落水狗”?所以,別管一萬發炮彈值不值,鄭維山當時想的就是——打光了也得報仇!
2. 軍事目標的重要性竇家山是關鍵中的關鍵
從軍事角度看,鄭維山的選擇也有道理。
竇家山是蘭州的東南屏障,打下竇家山,就等于打開了蘭州的東大門。
而竇家山的地形復雜、易守難攻,馬家軍的防御火力又極其強悍,如果不動用猛烈的炮火強攻,步兵硬上可能會付出更慘重的傷亡。
鄭維山顯然權衡過利弊與其用人命去填,不如用炮彈去砸。
雖然一萬發炮彈燒光了“一野的家底”,但這是一次無可替代的“精準投資”。
這也說明,鄭維山不僅是個“仇恨驅動”的戰士,還是個有腦子的指揮官。
3. 彭德懷的“罵”,是一種戰略平衡
很多人可能覺得,鄭維山已經打贏了,彭德懷為啥還要罵他?其實,這不是簡單的“上級訓斥下級”,而是彭德懷作為統帥的全局考量。
一萬多發炮彈打光了,其他戰場怎么辦?就算蘭州戰役贏了,接下來的西寧和新疆戰役,炮彈還夠不夠用?所以,彭德懷的訓斥,并不是說鄭維山做錯了,而是給他打個“預防針”,提醒他以后要把握全局。
再加上,彭德懷性格剛直,對下屬要求極高,但他也信任鄭維山,否則根本不會把竇家山這么重要的任務交給他。
從結果看,鄭維山的“敗家行為”確實達到了戰略目標,而彭德懷的“罵”則是給全軍上下敲響警鐘——勝利不能靠一味地“燒家底”。
鄭維山一戰揮霍一野家底,但換來了蘭州戰役的勝利,也報了自己十幾年的血海深仇。
他是個狠人,但絕不是個莽夫。
彭德懷的罵聲中,有嚴厲,也有認可。
這場炮火洗禮,既是鄭維山的復仇,也是解放西北的關鍵一步。
歷史評價他時,不能只看成敗,更要理解他身后那些血與火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