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個誤判讓中國付出上萬億代價,一代巨星也因此含恨而終。
1980年9月26日,國產首架大型噴氣式客機運-10在上海迎來了首飛,經過了近半小時的飛行,最后成功降落。在后來的幾個月時間里,運-10在北京、哈爾濱、廣州等地進行了飛行,展示了其優越的性能。
不過,因為種種原因,運-10項目最終被擱置,而后,又因為一個誤判,導致中國至少付出了上萬億的代價。
而運-10的“總設計師”馬鳳山也因此含恨而終。
航空人才馬鳳山
戰爭中,制空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戰爭勝負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就十分重視航空工業的發展。而說到中國航空工業,那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馬鳳山。
馬鳳山,1929年生于江蘇無錫,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飛機總設計師,毫不夸張地說,他的一生貫穿了中國半部航空工業史。
新中國成立那年,馬鳳山正好高中畢業,那年的他20歲。用現在的眼光來看,20歲才高中畢業,年紀顯然是有點大了,但不要忘了,馬鳳山是1929年生人,正是社會動亂的時期。
那個年代,能夠接受到正規教育就已經很不錯了,更別提能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了。畢業后的馬鳳山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系統學習航空技術。之所以要選擇學習航空,跟馬鳳山年少時的經歷有關。
在抗戰爆發的時候,馬鳳山就親眼目睹了日軍飛機的侵略,也親眼見識過日軍的殘暴和濫殺無辜,他的學業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馬鳳山清楚地認識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不被霸凌,必須要有強大的國防,而飛機工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在交通大學,馬鳳山學習了三年,1952年的他提前畢業,被安排到了哈爾濱飛機廠工作。
當時剛剛建國不久,新中國百廢待興,缺乏技術,哈爾濱飛機廠并沒有自主制造飛機的能力,只是一個“飛機修理廠”。
不過,隨著馬鳳山的加入,一切都迎來了改變。馬鳳山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很快就就帶領哈爾濱飛機廠實現了從“零”到“一”的突破。
1958年,馬鳳山擔任了哈爾濱飛機廠設計科設計室主管設計師,并參與到了和平401號短程噴氣式客機、402號渦槳客機等飛機的方案設計工作當中。
因為馬鳳山工作成績突出,表現優異,所以,在1959年5月,他獲得了留洋蘇聯學習的機會。馬鳳山去到了蘇聯的“航空重鎮”喀山,實習地點在圖-16飛機的生產工廠。
不過,馬鳳山的“留洋”經歷僅僅持續了4個月的時間,到了1959年9月份,他被迫回國了。之所以說是被迫,是因為當時的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轟-6與原子彈
中蘇交惡開始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和蘇聯之間在軍事、外交上呈現出了對立狀態。尤其是在50年代后期,中蘇兩國的矛盾日益加劇,關系急轉直下。
而在新中國成立后,蘇聯派來的援華專家也在1960年撤出了中國,與之相對應的,中國派往蘇聯學習的人員,也不能繼續留在蘇聯了。
也正是因為中蘇關系惡化的原因,馬鳳山回到了國內。
其實,馬鳳山等人在蘇聯飛機生產工廠實習的那段時間,上課時,蘇聯專家就有一個很奇怪的要求,就是不讓學生們記筆記。
蘇聯專家也給出了理由,說會把課堂上面講的內容和資料全部發給中國,不過,蘇聯方面食言了。
在中國學生回國后,蘇聯遲遲不給發資料,中國方面也嘗試過通過外交渠道交涉,蘇聯給出了這樣的理由:
“這些資料不屬于圖-16飛機合同中該提供的,蘇方不便拿出。”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蘇聯這個理由只是“哄小孩”的,真實原因其實就是中蘇關系惡化。
可能是這些學生太過信任蘇聯,在聽課時就專心聽講,并沒有記筆記,都說“好記性比如爛筆頭”,想讓學生們把在蘇聯學習到的知識全都記在腦子里,也不現實。
但是,馬鳳山不一樣。在去蘇聯之前,馬鳳山擠出時間來學習俄語,在聽課時,偷偷使用筆記本將課堂內容和部分資料記錄了下來。
筆記本上記錄有很多圖-16飛機的關鍵信息,比如總體構造、強度指數和試飛數據等等,對我國航天科研有很大價值。值得一提的是,曾經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筆記本的內容還是“絕密”狀態。
1961年,馬鳳山從一級技術員破格升任到了副工程師,這里要提一下,那時候的副工程師已經算是很高的技術頭銜了。當時,中國正在進行“轟-6”項目的研發,這是當時我國最大的航空項目。
其實,轟-6的研發并不是自主的,而是借鑒的蘇聯的圖-16,其中,馬鳳山的“絕密筆記”就派上了很大用場。
筆記本上的《圖-16飛機的靜力試驗考察報告》、《從圖-16改為圖-104的結構考察報告》等內容為轟-6的設計研發提供了理論基礎。可以說,如果沒有馬鳳山的筆記,中國想要制造出轟-6,恐怕還要推遲很多年。
1964年10月16日,西部地區傳來震天的響聲,一顆代號為“邱小姐”的原子彈爆炸了,這是我國自行制造的第一顆原子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也意味著中國成功擺脫了美國和蘇聯的核威脅。
那么,問題來了,有光原子彈肯定是不行的,該拿什么作為運送原子彈的“載體”呢?
沒錯,就是轟-6,在馬鳳山的努力下,最終確認了由轟-6搭載原子彈的條件,也正是因為有了轟-6,中國才能真正算得上一個核大國。
一系列的成就并沒有讓馬鳳山驕傲,他又投身到了國產噴氣式客機的研發當中。但是,在研發過程中,發生了讓人痛心的事情……
含恨而終
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在大型運輸機的制造上可以說是毫無經驗。但是,馬鳳山并沒有知難而退,而是憑借十足的信息,再次投身到了大型運輸機的研發當中。
在1970年的7月份,在“研制大型運輸機預備會議”上面,制定了8項設計條件:
“1,載客 100 人左右;2,在轟-6的基礎上改,不是重新設計;3,安裝三臺或四臺發動機;4,航程5000公里;5,飛行高度一萬米;6,速度達到每小時1000公里;7,能夠全天候飛行。”
設想的這架大型運輸機,命名為了運-10.
馬鳳山認為,運-10的設計執照可以以轟-6為基礎,這樣一來,不光可以繼承轟-6的技術,提高效率,還能利用一部分轟-6的零件,方便維修。
1970年11月8日,馬鳳山抵達上海,帶領著設計團隊開始了運-10的設計研發。馬鳳山團隊吸引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飛機制造理念,他們設計出了錐形機翼,極大降低了飛行阻力。
將發動機懸掛在機翼上,不僅能合理分配重量,還降低了有效降低了噪音。如果你仔細看,還能發現機翼內側有形似喇叭的裝置,這是為了減少氣流對機翼的沖擊。
十年過去了,馬鳳山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1980年9月26日,上海大場機場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幕,運-10首飛成功。
運-10的性能等各項指標,并不落后于其他國家,這其中,馬鳳山是功不可沒的。當然,運-10的首飛也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英國通訊社“路透社”對此評價道:
“在掌握這種先進技術后,再也不能視中國為一個落后國家了。”
但遺憾的是,運-10的命運是坎坷的。
1985年,國外公司從中作祟,再加上國內資金短缺等等原因,運-10被迫下馬。
馬鳳山不忍心看著自己十年的心血付之東流,為了能讓運-10項目順利運行,他東奔西走,把所有能用的方法都用了。但最后沒能如他所愿,運-10項目沒能挽救過來。
就這樣,十年心血累積出來的運-10沒能投入生產,為了能跟上世界航空工業的腳步,我國民航局只能選擇與國外的航空公司合作。
合作方是美國的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但是,我國“賭”錯了,麥道公司的技術有嚴重缺陷,最終被波音公司收購。
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國不光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國內航空工業的發展也讓外國趁虛而入。
1990年4月24日,馬鳳山在上海因病離世,享年61歲。如果問他此生最大的遺憾是什么,那必然跟運-10有關。
可不管這么說,我國能在80年代制造出噴氣式大客機,那就意味著中國人有能力把航空工業做到世界頂尖水平,我們后輩也應該拿出像樣的成績,以此來告慰中國航空業的先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