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當地時間5月1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俄烏問題密集展開“電話外交”。他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分別通話,還與澤連斯基以及部分歐洲領導人聯合通話。
分析人士認為,本輪“電話外交”確定了俄烏“繼續談”的大方向,但在停火、領土等具體問題上并未取得進展。各方立場分歧依舊顯著,特朗普在“結束沖突”問題上的困境再次凸顯。
美俄取得“成果”
這是美俄元首繼今年2月12日和3月18日通話后的第三次連線。發生在俄烏上周舉行三年多來首次直接談判的背景下,被外界寄予期望。
雙方通話時長超過兩小時。特朗普在通話結束后發帖稱,通話“基調和氣氛都非常好”。普京則發表聲明稱,通話“非常有益、有建設性”,內容“非常充實和開放”。
“領導人通話很少會持續這么長時間,兩國元首相互稱呼名字,誰都不想先掛斷電話。”俄總統助理烏沙科夫當天稱。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通報兩方面通話“成果”。
其一,俄烏將立即啟動旨在結束戰爭的談判,但尚不清楚談判將采取何種形式或何時舉行,具體條件將由俄烏協商確定。梵蒂岡已表示有興趣主辦此次談判。
其二,俄方表示希望在俄烏沖突結束后與美開展大規模貿易,他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俄羅斯擁有巨大機會創造大量就業和財富,潛力無限。同樣,烏克蘭在國家重建過程中也能從貿易中受益匪淺。
此外,特朗普還在當天的白宮記者會上稱,他不會增加對俄制裁,因為“有可能取得一些進展”;進一步制裁可能會“適得其反”。
普京在通話結束后發表的聲明中表達了兩層意思。
態度上,俄方支持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目前需要做的是找到通向和平的最有效途徑。對俄方最重要的是“消除這次危機的起因”。俄烏需要最大限度地展現出對和平的意愿,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
行動上,俄美總統商定,俄羅斯將提議并準備與烏方就兩國未來可能達成的和平協議研究起草一份備忘錄。備忘錄將確定一系列主張,如解決危機的原則、可能達成和平協議的時間表,以及在達成相關協議的情況下臨時停火等。
此外,雙方還討論了俄美關系現狀,一致主張繼續推動兩國關系正常化進程,并討論了在押人員交換等問題。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張弘認為,美俄領導人再次通話,釋放出積極、苛刻和穩定三方面信號。
積極在于,整體通話氣氛積極。俄方積極回應了美方關于停火的建議,表示準備與烏克蘭簽訂涉及停火細節的備忘錄。這表明俄烏未來實現停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苛刻在于,俄羅斯仍堅持“有條件停火”。起草備忘錄意味著俄方希望通過設定條件來推進停火進程,而非烏方提出的無條件停火。這體現出俄方一貫堅持的態度積極、立場強硬,也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俄方的談判主動權。
穩定在于,美俄領導人商討經貿合作前景,特朗普繼續釋放出“美俄關系與俄烏沖突沒有必然聯系”的信號。盡管美歐建制派要求通過追加制裁向俄羅斯施壓,但特朗普明確表示不會對俄羅斯施加嚴厲制裁。本次通話使得美國制裁俄羅斯的概率降低。
“美俄還商定將在經貿領域成為伙伴,這是本次通話的突出成果,也符合特朗普‘交易型外交’風格。”張弘指出,美俄未來可能探討能源、礦產及經貿、投資等領域的合作。
烏克蘭想“拉住”美國
作為俄烏沖突另一個當事方,澤連斯基19日稱,特朗普當天跟他通了兩次電話,分別是美俄元首通話前的一對一通話,以及美俄元首通話后,特朗普與澤連斯基、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法國、意大利、德國和芬蘭領導人的聯合通話。
澤連斯基在與特朗普單獨通話后通報,他向美國強調三點訴求:必須實現停火、對俄實施制裁,以及美國“不要在沒有烏克蘭參與的情況下對與烏克蘭相關事宜做出任何決定”。
這與特朗普采取“調解”行動以來,烏克蘭對美的“矛盾”心理一脈相承。它一方面對美國有著較強依賴,期望借助美國的力量制衡俄羅斯,并在和談進程中獲取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又擔心美俄私下達成共識,將烏克蘭置于被動境地。
在與特朗普二次通話后,澤連斯基強調,烏方愿與俄方“以任何能產生結果的形式”進行直接談判,但不會在領土問題上妥協。
“總的來說,澤連斯基態度是積極的,立場也是強硬的,在領土問題上不愿做任何讓步。這種底氣與歐洲和烏克蘭立場一致、歐洲對烏克蘭的堅定支持有很大關系。”張弘指出,澤連斯基近來與美方互動頻繁,主要是想拉住美國、與美國形成利益共同體,推動美國更多地傾聽烏克蘭的訴求,協同歐洲向俄羅斯施壓。
歐洲未來可能“上桌”
作為烏克蘭的近鄰,歐洲國家是否參與俄烏沖突談判備受關注。
19日,特朗普與澤連斯基二次通話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法國、意大利、德國和芬蘭領導人共同參與。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芬蘭等歐洲多國領導人爭相與特朗普“通氣”,試圖說服特朗普同意對俄羅斯追加制裁。但特朗普似乎不為所動。
“目前,俄烏和談格局正在發生變化,由此前的美俄主導,逐漸轉向俄烏自行推進,但暫未涉及歐洲。”張弘指出,歐洲什么時候能坐上談判桌,還要看俄烏能否就停火等基本問題達成一致。未來如果涉及烏克蘭安全保障、維和監督等環節,最有意愿、有能力參與的可能還是歐洲國家。從這個角度看,不排除未來歐洲將參與到和談的進程中來。
更值得注意的是,張弘認為,歐洲正在重新“武裝”自己。英、法等國主導的“志愿聯盟”正在促進歐洲自身的安全自主,俄烏和談某種程度上是歐洲戰略自主的助推器。
歐洲軍費開支占GDP比例已從冷戰后的不到1%增加到2%。這將使其在區域安全中的影響力和行動力大幅上升。在此情形下,歐洲應對烏克蘭危機的資源會更豐富,可能會向烏克蘭提供更多財政和軍事支援。屆時,俄羅斯要想在戰場上取勝,恐怕也不那么容易。
美國有意“淡出”?
盡管特朗普的“電話外交”緊鑼密鼓,但俄烏戰場并未消停。
18日,俄烏互指對方發動大規模無人機襲擊。有烏克蘭分析人士稱,俄軍正在加強其在烏東頓涅茨克州部分地區的軍事行動,集中力量使用無人機從多側翼發起進攻。
特朗普在19日通話前期待“這是富有成效的一天,停火能實現”。
但通話結束后,特朗普“口風”略有轉變。他說,他相信普京確實想結束沖突;但如果他認為無能為力,他將“退出”談判。
這是特朗普近來再次流露“淡出”調解之意。美國媒體評論人士稱,現實一再向特朗普表明,普京有多么不需要他。
“特朗普之所以有意斡旋沖突,一方面是希望在俄烏沖突這個重大地緣政治危機上發聲,顯示其存在感和領導力;另一方面也是為美國爭取現實經濟利益。”張弘指出,但到目前為止,特朗普的斡旋僅促成俄烏“繼續談”的共識,尚未觸及實質進展。特朗普直言,他很沮喪。
在此背景下,張弘注意到,美國的態度近期已開始改變,不再扮演“積極調停者”,而是通過“有限參與”,做外圍工作,以促成俄烏直接談判,實現美國利益的最大化。
但問題是,俄烏目前的作戰意志和作戰能力并未耗盡,均無意愿和計劃做出妥協。
“‘邊打邊談’是現階段沖突的顯著特征。俄烏雙方都在悄悄憋足勁搞夏季攻勢,要在軍事上進行更深度博弈,以打破僵局。不排除俄烏戰火在下階段有所升級的可能性。”張弘指出,這凸顯出特朗普高調、高頻斡旋所面臨的困境。在多極格局的世界里,并非某個或某幾個大國就能解決所有事情。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原標題:《深度 | 特朗普一天打了三通電話,美俄關系取得進展,俄烏僵局仍在原地?》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安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