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6日至5月20日,特朗普一直高調喊話,說自己"隨時可以直飛北京",想和中國談貿易、聊外交。但中方這邊,一直沒給出明確回應。這種"已讀不回"的態度,其實傳遞了一個很清晰的信號:中美高層互動,不是靠喊話就能促成的,得看實際行動。
1. 特朗普的"訪華秀",為何中方不接招?
要知道,高層見面,可不是朋友聚餐,打個電話就能約。按照外交慣例,高層訪問需要提前溝通議題、協調立場、做好各種準備。但特朗普這次的表態,更像是即興發揮,既沒有前期鋪墊,也沒有實質內容。
而更關鍵的是,中美關系不是靠一次會面就能解決的。過去幾年,美國一邊說要對話,一邊又對中國企業實施各種制裁,這種"說一套做一套",很難讓人相信他們的誠意。所以,中方這次選擇"冷處理",就是要告訴美方:想談可以,但得按規矩來,不能光靠嘴皮子功夫。
2. 美國對華為態度發生微妙變化,釋放什么信號
而更有趣的是,就在特朗普喊話訪華后不久,美國商務部悄悄調整了對華為芯片的禁令措辭。要知道在5月12日,美方還在強硬表態:全球任何地方用華為昇騰芯片都違法! 一周后,美方措辭突然軟化,改成"提醒業界注意使用華為芯片的風險"。
雖然這還是在打壓華為,但語氣明顯沒那么強硬了。這說明什么?美國發現,靠強硬封鎖已經不太管用了。這幾年,華為的芯片技術突飛猛進,昇騰AI芯片、麒麟處理器都已經能自主生產,美國想靠"斷供"卡脖子,效果越來越有限。甚至可以說,美國的打壓反而逼著中國加速突破技術瓶頸。現在,美國不得不調整策略,從"全面封殺"變成"風險警告",其實就是承認:硬來不行,得換個方式。
3.中方的態度:要談可以,但得有誠意
對于美國的這些變化,中方看得很清楚。商務部發言人直接點破:"美方調整措辭,但本質沒變,依然是單邊霸凌行為。"換句話說,美國如果真想改善關系,光改幾個措辭是不夠的,得拿出實際行動,比如取消不合理的對華關稅、停止對中國科技企業的無理打壓等等。如果只是嘴上說說,背后繼續搞小動作,那談再多也沒用。
4. 中美關系的未來:主動權在中國手里
從這次外交博弈可以看出,中國現在掌握著更大的主動權。美國想談,我們歡迎,但前提是平等、相互尊重;美國想施壓,我們也不怕,因為中國的科技、經濟實力早已今非昔比。
接下來,特朗普可能還會繼續放話,甚至炒作"訪華"話題,但中方不會輕易被帶節奏。中國的發展,不會由別人決定。中美可以合作,但合作的基礎是誠意,而不是單方面的政治表演。總之,中國不著急,也不被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