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新冠,沒有你想象中那么“明顯”。
不發燒、不咳嗽,甚至你都沒覺得“像感冒”,可身體卻隱隱不對勁。你以為是累了、上火,或者年紀到了,但其實——病毒已經敲門了。
最近門診里來看小癥狀的患者變多了,發燒的反而少。一個個進來都說,“我沒發燒,就是覺得人不太對勁”,檢查完,結果是陽性。
別再盯著“發燒”這個老標準了。新冠病毒變異后,癥狀表現已經更隱匿、更溫和,但也更難察覺。尤其是這波,很多人感染后沒有明顯高熱,卻還是傳染性十足。
說到底,我們過去那一套“發燒才是病毒”的判斷方式,已經不夠用了。
這段時間我接診的患者,有的只是輕微喉嚨發癢,有的只是兩天犯困,甚至有人只是肚子有點脹,就被家人勸來看病,沒想到一查就是新冠。
這不是個例。現在的新冠,不再是“高燒+全身酸痛”這么簡單了,越來越多的感染者出現的是非典型癥狀。
有人嗓子沒事,但突然開始持續咳嗽,尤其晚上更明顯;有人整個人像被抽走了電,疲憊感很強,一覺醒來還是累;還有人突然嗅覺或味覺變鈍,吃什么都像嚼紙。
這八個癥狀,你得留心:
第一,咽喉異物感或輕微疼痛。不是那種明顯的咽炎痛,而是像卡了什么東西,說不出哪不舒服。
第二,干咳或喉咳。有時是一種癢感引起的清嗓子,甚至沒有痰,但就是止不住地咳。
第三,全身倦怠感。整個人像泄了氣的球,沒干啥就累,連走幾步都想歇會兒。
第四,胃腸道不適。包括腹瀉、胃脹、食欲下降,有些人甚至以為是吃壞了肚子。
第五,輕微發冷或怕冷。不發燒,但冷得異常,蓋著被子還打哆嗦。
第六,肌肉酸痛。尤其是肩背部、腿部,有種運動過度的酸脹感。
第七,嗅覺味覺改變。吃飯沒味道,甚至聞不到香水、飯菜味。
第八,情緒波動或輕微頭暈。容易煩躁、注意力難集中,甚至走路有點飄。
這些癥狀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兩三個同時來。別等到發燒了才當回事,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的,更得警覺。
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女士,來的時候說自己“這幾天頭暈得厲害,像坐船”,還以為是頸椎、血壓問題。做完影像和血壓檢查都正常,我建議做個新冠抗原,結果陽了。她愣了一下說:“可我沒發燒啊,也沒咳嗽。”其實她的癥狀,正是新冠引發的神經系統輕度反應表現。
病毒變了,它不再“高調出場”,而是學會了“潛伏偽裝”。這才是我們現在面對的最大挑戰。很多感染者以為自己只是普通不適,依舊照常上班、出門,實際卻已具有較強傳染性。
還有一點很關鍵,現在的變異株,潛伏期進一步縮短,但傳染期延長。也就是說,你可能剛感染沒多久就開始傳人了,但你自己甚至還沒感覺出癥狀。
這就是為什么,最近辦公室、小區“莫名集體感冒”的現象又開始冒頭。一個人癥狀輕微,其他人以為是換季,結果一查,全中。
有個老患者,70多歲,糖尿病史,他過來時說自己“這兩天沒胃口、精神差”,家人以為是血糖問題,結果抽血檢查顯示輕度炎癥,抗原陽性。送到隔離病房觀察的時候,他還在重復一句話:“我沒發燒啊,怎么可能是新冠?”
發燒早已不是判斷感染的唯一標準。現在新冠表現出的癥狀,更像是“打游擊”,哪里抵抗力弱,哪里就先出問題。
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他們的免疫反應本身就不敏感,不發燒不代表沒事,反而可能意味著身體對抗病毒的能力已經不足。
這時候,家庭成員的警覺就很關鍵。不要以為“他只是沒睡好”“年紀大了這樣正?!?,如果連續幾天狀態不對,就值得做個抗原測試,或者直接來醫院查查。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點是孩子。兒童感染這波新冠后,發燒比例反而較高,但也有典型的“低燒+精神狀態差”,有的小孩表現為反復犯困、胃口變差,甚至持續干嘔。
我這里剛收住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家里人以為是中暑,結果體溫37.8℃,但連續三天精神恍惚、嘔吐,抗原陽了。孩子的免疫反應雖然快,但身體承受能力有限,輕癥也不能掉以輕心。
從疫苗接種率來看,這波感染者大多是“曾經陽過但沒打加強針”的人群,或者是間隔接種超過一年的人。免疫力會逐漸下降,這點很多人低估了。
還有一種情況:你以為自己得過一次,產生了抗體,就萬事大吉了。但現實是,新冠的變異株早已和去年不同,免疫逃逸能力增強,連“二陽”“三陽”的人都不少見。
很多人問我:“是不是新冠變得越來越弱了?”我說,不完全是。它在“變聰明”。不是“殺傷力”變強,而是傳播方式更隱蔽、發病方式更多樣。對于身體基礎好的人來說,也許只是幾天不適,但對于老人、有基礎病的人,就是一場硬仗。
能不能避免感染?說實話,沒有百分百的辦法。但你要做到幾件事:
第一,別忽視小癥狀。不是所有感冒都是“普通感冒”,尤其最近有些“不典型”的表現更要小心。
第二,常備抗原試劑。哪怕不發燒,只要狀態不對,測一下,不吃虧。
第三,保持充足睡眠。別小看睡眠,它是免疫系統修復的關鍵。
第四,戴口罩依舊有用。尤其在人多、密閉的地方,哪怕自己狀態好,也得顧及身邊人。
第五,不舒服就別硬抗。工作永遠做不完,但身體會“罷工”。
這波新冠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已經悄悄變了,而我們還停留在“發不發燒”的舊思維里。
病毒不會按套路出牌,我們也別再按老套路應對。
多一分警覺,少一分后悔。別怕緊張,怕的是你該緊張的時候還在輕描淡寫。
有些人感染后癥狀輕微,但家里有老人、有孩子、有基礎病親人,這時候的謹慎,不是多余,是一種責任。
愿你平安,也愿我們都能早點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病毒節奏。
參考文獻:
[1]李志勇,王慧,劉燕,等.新冠病毒感染不同臨床表現的流行特征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24,45(4):456-460.
[2]周麗娟,劉洋,陳志強,等.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感染后的癥狀譜與臨床特征[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24,44(10):876-880.[3]張紅,趙斌,王雪,等.不同年齡段新冠再感染者的臨床特征及免疫狀態變化分析[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25,39(1):33-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