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個充滿愛意的日子,在辰山植物園舉行的上海月季展進入最后一天展期,不過,月季的自然花期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還沒去打卡過的市民游客可以在本周末或者端午假期去感受一整個植物園的浪漫。華東地區最大月季主題展,解鎖初夏美好
這是一場華東地區最大的月季主題展,月季花海集中在植物園1號門附近的月季島、3號門花海,以及2號門空中月季園,精心布置織影花嶼、云霧花谷、天使花墻三大展區。
近6000平方米的月季島是東方古典的山水寫意風,最懂得以水為鏡的道理。門廊、花架、花柱、花墻、花境中,緋紅、鵝黃、雪白、煙紫……500種月季如打翻的顏料肆意暈染,藤本月季攀巖垂落,灌木月季簇擁成浪,地被月季鋪作絨毯,在島嶼地形間織出斑斕畫卷。
2號門溫室附近,綿延2.6公頃的花帶沿地形起伏鋪展,深淺不一的月季隨坡勢流淌,宛若空中傾瀉的月季河流。“冰山”月季、“仙境”月季等數百個品種錯落交織,連綿交疊成澎湃的花浪。
3號門附近的天使花墻展現出后現代風格,以爛漫的“安吉拉”月季為底色,大片粉紅花簇肆意舒展。
“本杰明布里頓”月季熱烈明艷,與粉色交織出別樣層次;“大游行”月季花團錦簇,如瀑布般垂落;“自由精神”月季花朵優雅,散發著迷人芬芳;“浪漫緋句”月季花色獨特,為花墻添一抹靈動;“夏洛特夫人”月季小巧精致,與周邊相互映襯。不同品種的月季在此打破界限,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一幅立體的色彩漸變圖。
3種特別的月季,有的花期超長,有的一天中散發不同香味
本次月季展特別向公眾展示3種特色月季,包括“北京紅”、“花宮娜”和“桃華影”。
月季島東南角的“北京紅”是植物界的生存大師,由國內月季育種團隊培育,在零下15℃至40℃的極端溫差中仍能保持230天的超長花期,幾乎顛覆了傳統月季的生存法則。在上海,它們可以從4月下旬至12月中旬不斷開花,如今上海37條主干道的綠化帶里可以找到它們的身影。
“花宮娜”是2001年由法國戴爾巴德玫瑰花育種公司培育的雜種茶香月季,花深粉色,花朵直徑能達到10厘米。葉色隨著溫度降低漸漸變成棕紅色,是月季里少數能觀葉的品種。“花宮娜”與一款法國香水同名,晨露中散發葡萄柚的酸澀,正午散發芒果的綿甜,暮色里散發西瓜的清爽,三種香氣分子隨光熱精準切換。
“桃華影”是今年新培育出來的月季,花白色帶有粉色暈染。它脫離了月季的繁復審美,以單瓣的簡單極致來呈現月季的原生美。
攝影、非遺青花瓷、裝置藝術……月季展的跨界玩法
本次月季展還與攝影展、青花瓷非遺藝術、裝置藝術等跨界聯動,今天最后一天展出,想打卡的市民抓緊時間。
二號門共享空間展廳,留美自由導演、藝術療愈師龍婧通過藍曬表現手法,以一朵月季為時間容器,呈現自然光線從破曉至暮色間對生命的無聲鐫刻,將攝影從“記錄瞬間”升華至“解剖時間生態”。
同樣在二號門共享空間展廳,留美裝置藝術家劉玥以“世界一心”和“植物”為概念,借鏡面亞克力熱帶植物剪影、垂下的鏡面藤蔓與半透明薄紗,探討人類與自然、地理與文化的聯系。
攝影藝術家、策展人史文斌的攝影作品《視覺冒險》是一場針對植物“不可見性”的解封,將沉睡的暗夜生態解碼為視覺密文,散于植物園各處的世界各地植物,在作品中完成第二次匯集。
在二號門共享空間展廳和月季島,青花瓷非遺傳承人程林曜將青花瓷雕塑花卉巧妙融入月季園中,使青花瓷古老的技藝與當代心境融于一體,沉淀月季的詩意與陶瓷的優雅。
進入溫室,法國藝術家法布里斯·伊貝爾將巨型泰迪熊藏匿在熱帶植物間,金屬鏡面制成的熊身反射著蕨類蜷曲的陰影。當孩子們踮腳與“熊掌”擊掌時,人與植物的疆界在碎片化的倒影里悄然消融。
在1號門大廳內,中國當代作家和導演陳丹燕利用辰山植物園月季園里的多種雜交月季來構建世界地理地形圖,作品《世界用花組成》用固定角度的照相機記錄下花瓣漸漸變干的過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