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即將來臨之際,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寧波主題活動暨第四屆生物多樣性體驗月啟動儀式在寧波北侖舉行。該活動旨在全面展示北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創新實踐,展現北侖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共治”的生態保護躍升,彰顯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保護的強大合力。
活動現場,一場特別的“生態契約”簽訂儀式牽動人心。北侖區各領域的多個單位共同響應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號召,從自身優勢和發展基礎出發,分別認領了專屬的“生態使命”。
隨后,三塊鐫刻使命的牌匾揭幕,標志著全區生態治理領域制度創新的正式啟動。其中,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北侖分站將承擔起系統性、長期性監測與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職能;寧波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北侖工作站計劃開展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科普推廣等一系列社會活動;北侖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志愿服務隊將為基層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提供組織與人力支撐。
北侖不僅構建起了“專業機構引領—志愿組織協同—數字平臺賦能”的共治格局,還建立起“實時監測—動態評估—長效維護”的全周期管理機制。通過將零散的實踐固化為制度,把感性的熱情升華為理性的規則,北侖正在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探索一套可復制、可持續的治理路徑。
包括鎮海棘螈在內,目前北侖區已記錄中華水韭、黑臉琵鷺等10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此外還有野生動植物2341種、海洋生物509種。這不僅得益于北侖獨特的地理區位,依港而建、因港而興,孕育了“山、海、港、城”交相輝映的生態盛景。
多年來,北侖區積極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路徑、新模式,自2016年“兩山”環保基金會成立以來,北侖通過創設陣地、開展宣教、支持科研等方式,構建起全民參與的立體保護網絡,為萬千生靈筑起了溫暖的家園。
“北侖的特別之處在于發揮好了獨具的山海資源優勢,在全國、省市政策的基礎上,‘定制’適合自身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走出了一條‘港產城人融合發展,生態經濟雙向增益’的綠色發展之路。”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徐耀陽說。
從瀕危物種的“守護者”到城市生物多樣性治理的“引領者”,北侖用堅守與創新,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刻內涵。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向未來,北侖將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港城畫卷,為全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貢獻更多“北侖智慧”“北侖方案”。(周佳貝、范曉磊、嚴卓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