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每當國家來到危急時刻,總會有無數仁人志士站出來保家衛國,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抵御外敵。
尤其是在抗日戰爭中無數革命先輩離開家人,走上抗爭的道路,可能一走就從此天人永隔。
1950年,上海解放戰爭贏得勝利后,時任華野先遣縱隊第一縱隊司令部參謀處長的蔡群帆,時隔九年終于回到家鄉上海,想著有機會回家見母親。
然而回到家后卻發現家中已經很久無人居住,而后一通電話告訴他:母親成了四野連級干部。
這到底咋回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蔡群帆生于1915年的上海,那個年代的孩子從小就見慣了動亂,成長也十分艱難,普通老百姓每天都擔憂未來的生活。
蔡群帆的家中更是艱苦,他有一個大5歲的哥哥,但從小就體弱多病,蔡群帆出生兩年后就因病夭折了,他也就成了獨苗。
只剩下這一棵獨苗,蔡群帆的父母對他傾盡所有,省吃儉用送他去讀書,父親生病了都不舍得去治,最后遺憾離世,只留下蔡群帆和母親楊鳳珠相依為命。
楊鳳珠讀過書,她明白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至少不至于庸庸碌碌一生,因此即便是再難,她都努力將兒子送進學堂,還是當時很有名的中法學堂。
蔡群帆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但有時候他還是看不得母親辛苦的樣子,和母親說:“我上一般的學校也能學到很多知識,但您不用那么辛苦了。”
楊鳳珠看著懂事的兒子,眼里滿是欣慰,但她仍舊堅持送兒子上好學校,自己多做幾份工就好了。
拗不過母親的蔡群帆只好盡量省吃儉用,為了節省電費,他每天都到路邊的路燈下看書。
當時上海在國民政府的統治下正處于“黃金十年”,條件比其他地方好得多,蔡群帆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瘋狂地汲取著知識,在學校里成績也是名列前茅。
如果他一直這樣刻苦努力,未來前途也是光明的,但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改變了他的命運。
當日軍侵占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消息傳到上海后,蔡群帆心中充滿了憤怒,他毅然和同學們走上街頭抗議,參加各種反抗活動,呼吁國人奮起反抗。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蔡群帆覺得國家遭到入侵,中華兒女自然應該奮起反抗,然而學校卻不是這樣想的。
學校將他們看作刺頭,為了不影響學校的經營,直接將那些進步學生開除了,蔡群帆也在被開除之列。
拿著行李回家,他并不后悔自己的行為,但看到母親的身影他心中充滿了愧疚,母親望子成龍的愿望大概率是要破碎了。
沒想到了解了蔡群帆被開除的緣由之后,楊鳳珠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贊揚了兒子,表示:青年就應該這樣,總要有人站出來,國家才有希望。
得到母親的支持,蔡群帆心中的石頭才徹底放下,一邊找工作生活,一邊積極參加各種抗日活動。
1936年,他正式參加我黨在上海進行抗日救亡運動,正式入黨成為黨員,從此開始革命抗戰的日子。
1941年中央決定開辟浙東抗日根據地,蔡群帆得到命令:率領第三戰區淞滬游擊第五支隊第一大隊、四大隊150多人到浙東開辟根據地。
此前工作都在上海,他一邊工作還能一邊照顧母親,然而如今到了必須分離的時刻。
離開家前,蔡群帆囑咐母親:“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等勝利了我就回家孝敬您,陪在您身邊一輩子。”
楊鳳珠眼中含著淚珠,心中十分不舍但面上還是安慰兒子,說:“你就放心去吧,多打鬼子,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不用擔心娘。”
母親的無條件支持讓他信心倍增,來到浙東后就趕緊開展工作,還指揮了戰士們獲得“余姚相公殿戰斗”的勝利,為開辟浙東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次年,他又帶領部隊到諸暨楓橋建立游擊根據地,殲滅駐守在楓橋的土匪武裝徐文達部,并且還擊潰了掃蕩的日偽軍,在浙東一帶打出了名聲。
蔡群帆一直走在開辟根據地的道路上,楓橋、金蕭等都是他開辟出來的,期間還率部參加了討田戰役、浙東第三次反頑自衛戰、三北日偽軍反攻戰等爭斗。
時隔9年母子再見
解放戰爭后,蔡群帆擔任華野第一縱隊第三旅第八團團長,參加泰安戰斗、宿北、魯南、萊蕪等戰役中都有他的身影。
到1948年他擔任華野先遣縱隊第一支隊第一大隊隊長、第一縱隊司令部參謀處長等職位,次年解放軍的大軍圍攻上海,蔡群帆自然也在隊伍中。
時隔9年再來到家鄉,他心中很是激動,當年母親對他說的話終于要實現了,他一定要努力作戰,趕緊和戰友們解放上海,回家去見母親。
一想到母親蔡群帆斗志更加昂揚,解放軍戰士們的心情也很激動,很快就將國軍打得屁滾尿流,逃出了上海。
塵埃落定后,蔡群帆向上級請假回家見母親。眼前的景物越來越熟悉,雖然也有些變化,但抵擋不住他瘋狂跳動的心。
終于走到家門口,他敲敲門,卻不見有人應答,再敲也沒人應門,他不免疑惑起來。
到鄰居家一打聽,才知道母親已經離家好幾年了,這些年鄰居也沒有她的消息。
難道母親已經離世了?蔡群帆越想越難過,懷著沉重的心情回到部隊,戰友們剛想問他回家怎么不開心時,突然有人叫蔡群帆接電話。
蔡群帆以為是有什么指令,趕緊去接聽,結果對面傳來的聲音卻是他日思夜想的聲音。
“兒啊,你在哪里呢?娘來找你了!”
蔡群帆的心再次加速跳動起來,失而復得的喜悅讓他喜笑顏開,趕緊詢問母親在哪里,自己跑著去見她。
等蔡群帆見到母親后,才發現她穿著軍裝,還是干部模樣。
原來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后,楊鳳珠就到山東去尋找兒子,可是當時山東戰亂更加頻繁,地方干部就將她送到了東北通化。
在那里楊鳳珠看到了眾多和兒子一樣的年輕人,他們朝氣蓬勃,為了革命事業前赴后繼,她立馬找到領導表示要參軍,支持抗日戰爭。
當時她已經年過六旬了,前線肯定是不能去,正當當地組織不知道給她安排工作時,有人想到她到被服廠工作很合適。
于是楊鳳珠就在東北野戰軍的被服廠當了工人,還憑借優秀成績逐漸升級,到1949 年時成了連級干部。
1949年上海解放,楊鳳珠找到時任上海市軍管會主任陳毅司令員詢問兒子的情況,陳毅仔細詢問她兒子的情況,翻了干部名冊,才看到蔡群帆的名字。
這才有了蔡群帆回到部隊就接到電話的一幕,分離9年的母子終于團聚,就像天下戰士們一樣,蔡群帆實現了曾經的諾言,勝利后回到家人身邊。
之后蔡群帆依舊在部隊中工作,朝鮮戰爭中他是第20軍60師的師參謀長,在戰爭中沖鋒陷陣,憑借優異的表現勝任副師長。
停戰協議談判時,他還和丁公量、李肇基等人據理力爭,為朝鮮戰爭奉獻了巨大的力量。
參考信息:文武雙全軍政兼備的干部——蔡群帆 -- 上海熱線 (online.sh.cn)2023.02.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