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時報報道,近日,印度空軍計劃為其現役“陣風”戰斗機換裝國產“阿斯特拉”空對空導彈,以增強作戰能力并推動國防自主。
據悉,印度目前擁有36架由法國達索航空公司生產的“陣風”戰斗機。此前,這些戰斗機裝備的是歐洲導彈集團的“米卡”中程空對空導彈。印度空軍認為,這款導彈難以滿足現代作戰需求。
之前我記得陣風剛在印空軍服役的時候,可是吼得震天響,流星中距彈秒殺一切,殲-20都不在話下,合著半天適配的還是“米卡”中距彈。
另外法國佬會開發系統的源代碼嗎?會這么輕易的讓你適配自產的“阿斯特拉”中距彈?(個人感覺這個應該說的是在研中的MK2版)。
套用軍迷的一句話,印度的導彈,一貫都是只知道發件人,收件人完全隨機,也就是大家熟知是布朗彈模式,其實以上信息側面印證了陣風確實被捅了下來,只是嘴上絕對不能服輸,不然這么急吼吼的適配自產中距彈是為何?
而很有意思的就是秒天秒地的LCA“光輝”戰斗機,都不需要開放源代碼,就能適配自產的“阿斯特拉”中距彈,為何不去做?其實并不是武器單獨的能力高低問題,說明印度人到現在還是沒有想通,體系化建設才是長久之計,當然現在可能也是一種臨時應急措施,畢竟這次實在是掉了臉面,至少要有一戰之力,當然這是印度人自己認為的“一戰之力”。
后續查了一下相關資料,印度人還有一個可能的意圖,那就是同樣在研的超視距彈,也就是號稱射程340公里(不過發射高度有9公里和20公里兩種,估計340公里的射程就是20公里高度的測評標準)“阿斯特拉”MK3的最終適配。
▲上圖為“流星”導彈
該彈外形和“流星”中距彈有著驚人的相似度,特別是與“流星”導彈類似的雙下側二元進氣道就能看出端倪,都是固體燃料沖壓發動機技術路線,不過尺寸和重量接近的情況下,為何印度的能達到340公里?流星反而只有160公里?不出意外還是前面提及的發射高度問題導致的數據差異。
但是不管如何,印度經此一役,很明顯開始打自己的小九九,借助這次沖突結果,向法方施壓開放系統源代碼,最終適配自己的“阿斯特拉”系列,笑歸笑,還是要引起一定的重視,即使我們有更遠的超視距導彈,也要在戰術層面引起足夠的重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