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20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13日發表題為《為協調安全利益,中國和東盟必須彌合信任缺口》的文章,作者是阿斯瑪·哈立德。全文摘編如下:
今年4月,北京在一次討論周邊外交的會議上概述了新的安全理念。該框架呼應了“亞洲的事情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辦”這一說法。
中國將自己描述為一個致力于反對外部勢力“單邊霸凌行徑”和捍衛亞洲共同家園的穩定伙伴。
北京發出的外交信號也呼應了其全球安全倡議的雄心——也就是“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致力于通過和平對話解決爭端。
過去數年間,中國始終倡導超越對抗性集團政治。通過全球安全倡議以及與東盟的外交互動,北京正破除排他性陣營概念,推動建立通過和平協商管控爭議的地區機制。
中國多次申明其并不謀求霸權,主張通過雙邊協商解決爭議,反對外部勢力干預。中方肯定了東盟的中心地位,并積極參與南海行為準則磋商。
真正的問題不在于中方有何表態,而在于歷史積怨造成揮之不去的信任赤字,以及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給其他國家帶來了壓力。
然而這一信任鴻溝并非不可跨越。在東南亞這樣的復雜區域,構建信任需要雙向努力。正如中國被要求澄清自身戰略意圖并尊重鄰國的主權那樣,東盟也須謹防過度依賴外部勢力,以免加劇地區陣營化。
加強與美國的防務合作看似是謹慎的平衡之舉,但有可能使東南亞淪為大國博弈的角力場。
此外,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雅萬高鐵等項目,中國與東盟的經濟依存度正持續加深。這些合作不僅僅關乎影響力,它們代表著區域發展的利益紐帶。關鍵問題是如何將其轉化為安全領域更廣泛的信任基石。
在這方面,柬埔寨提供了范例。柬埔寨與中國的接觸并未妨礙它歡迎其他合作伙伴。事實上,這表明中國的支持可以與更廣泛的區域合作共存。這正是一個成熟和具有包容性的安全架構的應有之義。在這樣的框架下,沒有哪個國家占據主導地位。
對中國來說,它可以通過進一步參與多邊演習和對話機制,增信釋疑。
東南亞國家必須澄清自身戰略意圖。如果各方都保持政策清晰,誤判風險就能最小化——地區不信任往往源于對主權要求、聯盟關系以及戰略意圖的含糊不清。
中國-東盟對話機制仍然是將這一共同責任制度化的最佳平臺。(編譯/楊雪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