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選舉競選活動進入白熱化,在總統候選人辯論中,外交政策備受關注,尤其是對華外交立場成為焦點之一。在加速劇變的國際形勢下,中韓關系多年來歷經風風雨雨,但彼此之間的聯系從未中斷,尤其是民間友好交流持續深化。
近日,來自中韓兩國的30名大學生,攜手在中國華東地區展開了為期4天的旅途交流,拉近距離、增進相互好感度。
5月14日至17日,由大韓民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與上海公共外交協會主辦、揚州公共外交協會協辦的“中韓青年歷史文化研學營”,在上海、南通、鎮江、揚州進行。在華留學的韓國青年和學習韓語的中國青年,一同探訪了韓國獨立歷史遺跡及中國歷史相關紀念館和博物館。
“中韓青年歷史文化研學營”啟動儀式上的合影。
“精通韓中兩國語言的同學們,將是韓中關系發展的美好未來。”在此次活動的啟動儀式上,大韓民國駐上海總領事金英俊表示,希望大家能夠將本次活動的寶貴經歷,化作未來在韓中關系發展道路上發揮核心作用的重要基石。
上海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祝偉敏表示,希望年輕一代能繼承和發揚前輩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增進中韓兩國友好關系發展,共同維護地區和世界穩定作出青年人應有的貢獻。
從崔致遠到金滄江
106年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上海成立。從1919年起的26年間,韓國臨時政府先后輾轉上海、嘉興、杭州、鎮江、長沙、廣州、柳州、重慶等地。“中韓青年歷史文化研學營”先后探訪了韓國臨時政府在上海和鎮江的舊址。
此外,中韓青年也在此行回顧了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軌跡。在南通,他們到訪了金滄江紀念館。金滄江是韓國李朝后期的四大文豪之一,學識精深,博覽中國古籍。1905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朝鮮,金滄江毅然辭官棄職,偕妻女來到中國,受清末狀元、著名教育家、實業家張謇委聘,任南通翰墨林印書局編校。
100多年前,金滄江在江蘇南通寫下“通州從此屬吾鄉”的詩句;如今中韓青年來到紀念館,秉承歷史淵源,再續中韓友誼新篇。
研學營參觀金滄江紀念館,韓國HERO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金志祐作為此行的特邀講師,為同學們做講解。
在揚州,建有中國第一所外國人紀念館——崔致遠紀念館,中韓青年在紀念館深入了解這位被譽為“中韓交往第一人”的著名新羅學者。崔致遠于新羅景文王八年(868年,唐懿宗咸通九年)12歲時隨商舶渡海入唐,經過多年艱苦勤勉的求學生活,874 年在唐朝科舉及第,后在揚州為官5年,留下了大量用漢文寫作的詩文。
留唐十六年期間,崔致遠自謂“西笑傾懷,南音著操”(出自詩文集《桂苑筆耕集》)。他歸國后傳播漢文化,被歷史公認為朝鮮半島漢文學的奠基人,在中韓兩國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千年之后,崔致遠的思想和精神依然深深地影響著后人。紀念這位曾在兩國友好交流史上做出過重要貢獻的歷史名人,更是鼓勵后人為兩國友誼不斷做出新的努力。
崔致遠紀念館。
從缺乏“實感”到接近彼此
中韓是搬不走的近鄰,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韓關系企穩向好。今年2月,韓國國會議長禹元植應中方邀請訪華,兩國領導人發出加強中韓友好合作的積極信息。禹元植表示,對華友好是韓國外交政策核心之一,不會改變。雙方明確將共同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相互支持對方辦好今明兩年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
與此同時,加強青年互訪交流對推動中韓關系長遠發展至關重要。在此次“中韓青年歷史文化研學營”活動中,兩國年輕人在為期4天的旅途中感受頗深。
作為研學營的一員,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專業研究生白瑞禧說,在現今的環境下,對于“韓中友好”如何開始、應該做什么,似乎讓人覺得很困難。但是,通過生活中的文化交流、商業交流等多種方法和手段,實際上很容易接近彼此。在研學營活動中,看到歷史長河中活躍在中韓交往中的人物,“我也想成為像那樣正義地生活、在韓中關系中能夠做大事的帥氣的人物。”
揚州大學朝鮮語專業的陳超凡坦言,在此次活動之前對中韓友好交流并沒有很多“實感”,因為沒有親身經歷過。而在這次活動中,她結交了許多韓國朋友,分享各自的生活和故事,并了解中韓交流的歷史。
“從過去中韓兩國的互幫互助,到活動中與韓國朋友們的交流與分享,我收獲了許多感動和美好,也終于逐漸了解原來跨國友誼這樣簡單。”陳超凡說,未來也想要繼續在韓語方面深造,將這份美好延續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