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臺灣省領導人發表例行年度政治講話的日子。這一天的講話歷來備受關注,因為它往往涉及臺灣的定位和兩岸關系政策,成為觀察臺海局勢、分析兩岸關系的重要窗口。
然而,今年的講話卻出乎許多人的預料——因為賴清德完全沒有提及兩岸議題,甚至整篇講話都顯得異常溫和。除了例行的禮儀性內容,他只談及了氣候政策、公共衛生政策以及臺灣省因應美國關稅的舉措和未來經濟政策方向。
這樣的轉變不禁讓人疑惑:賴這是在鬧那樣?是“慫了”嗎?還是在憋別的什么壞水?
事實上,在他發表講話前夕,島內一些政治人物和時政評論者就曾預測,賴今年的講話不會挑釁我們。這種判斷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基于對當前國際局勢、兩岸實力對比以及島內政治環境的深刻分析。
在川普再次上臺之后,美國對臺海議題的政策方向發生了顯著轉變。與拜登時期熱衷于意識形態對壘和地緣政治博弈不同,川普更關注通過關稅戰等手段為美國爭取經濟利益,減少貿易赤字。
在川普的認知中,臺灣問題已不再是其外交政策的優先選項。正如他在1.0時期所認識到的,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系中不可逾越的紅線。川普的首要目標是“讓美國再次偉大”,而非挑起地緣政治危機。
與此同時,川普發動的全球關稅戰不僅未能如愿,反而讓美國陷入了孤立。傳統的盟友如五眼聯盟和歐洲國家在政治上紛紛反川普,就連日本和韓國這樣的“準殖民地”也開始反抗。
相比之下,中國作為全球經貿秩序的維護者,成功反制了美國的關稅戰,中歐關系迅速改善,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也重啟。在這種國際環境下,過去支持美國打“臺灣牌”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都轉而指望中國幫助他們抵御美國的經濟壓力。賴賴以生存的“倚美謀獨”戰略失去了外部支撐,孤立的“謀獨”勢力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在近期印巴沖突中,中國武器裝備的實戰表現進一步削弱了賴的底氣。在這場沖突中,巴基斯坦使用中國提供的武器裝備,以“6比0”的戰績完勝印度,展示了體系化軍事裝備的強大戰力。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作為南亞大國,其軍事實力遠超臺灣省,而巴基斯坦所用的只是中國低配版的武器系統。這場沖突不僅證明了中國武器的可靠性,更向全球展示了體系化作戰能力的壓倒性優勢。
現在只要個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臺偽在軍事實力上早就無法與我們相抗衡了。我們在軍事科技上的快速進步,讓賴在講話中挑釁我方的勇氣蕩然無存。畢竟,實力懸殊的現實擺在眼前,任何輕率的言辭,都有可能引發不可承受的后果。
此外,賴在島內的政治處境,也迫使他不得不“收斂”。近年來,我們在經濟、科技和國際影響力上的快速提升有目共睹。川普發動的關稅戰未能撼動中國,反而讓美國率先尋求談判。科技領域,中國在半導體芯片等關鍵技術上不斷突破,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反觀臺灣省,賴的各種倒施逆行導致島內民心不穩,經濟前景黯淡。臺灣年輕人對他的支持度大幅下滑,臺灣社會對“謀獨”政策的質疑聲日益高漲。在這種內外壓力下,賴在講話中選擇避談兩岸議題,實屬無奈之舉。
不過,我們不能因為賴在講話中“慫了”就放松警惕。就在講話前幾天,賴在接受采訪時提出了所謂的“大公司并購小公司”類比,聲稱“兩岸統一可以談,關鍵看大陸如何開條件”。這種言論看似緩和,實則偷換概念,將兩岸關系類比為兩個互不隸屬的公司,骨子里仍是“互不隸屬”的舊論。這正是賴一以貫之的“謀獨”立場的延續,暴露了他對大陸的敵對思維。
賴在今年的講話中看似“低調”,實則是國際環境、軍事實力對比和島內政治壓力的綜合結果,但這并不意味著島內“謀獨”勢力的威脅就減弱了。因此,我們仍然必須繼續加強自身實力,堅定不移地推進兩岸統一大業,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牢牢掌握主動權。
我們在看待臺灣問題時,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不斷累積自身實力,二是以我為主,按照自己的判斷和時間表處理臺灣問題。2025年5月,中國海峽研究院發布的《2025年兩岸關系風險指數報告》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建議對臺海議題感興趣的同志和朋友,不妨了解一下,以便把握我們的立場和規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