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云變幻的20 世紀國際外交舞臺上,亨利?基辛格無疑是一顆耀眼的巨星。
他的名字,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緊密相連,尤其是他與中國結下的深厚不解之緣,深刻地影響了中美關系乃至全球政治格局的走向。
當一位美國上將虛心向他請教如何戰勝中國時,他根據美國的情況給出了中肯的回答。
基辛格究竟如何回答了這位將軍?美國又如何能夠戰勝中國呢?
百歲基辛格的中國緣
2023年7月,一個驕陽似火的夏日,一位特殊的訪客踏上了中國的土地。他就是亨利?基辛格,時年已達百歲高齡。
舷梯剛落地,迎接他的便是最高級別的禮遇,身著筆挺軍裝的禮兵整齊列隊,人群中響起熱烈的掌聲。
隨后,基辛格乘坐的專車在警車開道下,一路駛向人民大會堂,這一系列安排,無不彰顯著中國對這位老朋友的敬重與重視。
對于中國來說,基辛格絕非普通的外國友人,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見證了中美關系從隔絕走向交流、從對立走向合作的歷史親歷者與推動者。
回顧往昔,基辛格一生訪華百余次,這一數字背后,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對中美關系的執著與付出。
把時針撥回1971年,那是一個世界格局悄然發生巨變的關鍵時刻。
當時,冷戰正酣,美國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在與蘇聯的對抗中處于劣勢,急需調整外交戰略。
基辛格敏銳地察覺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與中國改善關系或許能成為美國扭轉局勢的關鍵一步。
于是,在當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訪華,開啟了一場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破冰之旅。
他與周恩來總理進行了長達17個小時的會談,雙方就國際形勢、中美關系等諸多重要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這場會談為之后中美關系的改變奠定了基礎,算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美兩國最重要的一次接觸。
基辛格此次訪華的成果意義非凡,不僅促成了次年尼克松總統的歷史性訪華,更為中美兩國建交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基辛格的訪華行動也對中國重返聯合國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在他的牽線搭橋下,國際社會更加了解中國,對中國的認知也發生了巨大轉變,越來越多的國家支持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此后,基辛格頻繁穿梭于中美之間,為兩國關系的正常化與深化合作四處奔走。
即使在卸任公職后,他依然活躍于中美交流的舞臺,憑借自身的影響力,為兩國友好往來搖旗吶喊。
我們將基辛格親切地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一稱呼是對他為中美關系所做貢獻的最好詮釋,是中國對他的肯定。
基辛格的外交戰略眼光
冷戰的鐵幕下暗潮洶涌,國際局勢波譎云詭,基辛格卻如一位高瞻遠矚的棋手,以其超凡的戰略洞察力縱橫捭闔。
他能在迷霧重重的國際格局中,精準捕捉到關鍵的戰略機遇,他的外交決策表現出遠超常人的智慧與魄力,將外交謀略演繹得爐火純青。
1969年,中蘇邊境沖突爆發,讓原本就緊張的中蘇關系急劇惡化。
基辛格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重大國際形勢變化,迅速建議美國政府向中國示好,試圖拉攏中國共同對抗蘇聯。
這一建議乍看頗具風險,實則是經過縝密分析的戰略抉擇,背后藏著對國際力量格局的深度研判。
彼時的美國,正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沼難以自拔,國內反戰浪潮此起彼伏。
戰爭的長期消耗使得經濟增長乏力,通貨膨脹非常嚴重,而與蘇聯持續的軍備競賽更讓美國在軍事和財政上逐漸顯示出疲態,在全球戰略博弈中逐漸處于守勢。
而若能將中國爭取過來,無疑將打破美蘇冷戰的戰略平衡,極大地增強美國在全球戰略博弈中的籌碼。
后續事態的發展,印證了基辛格這一決策中蘊含的長遠眼光。
美國最后在冷戰中獲勝了,美國看似成為了勝利者,但基辛格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他指出,蘇聯解體后,美國表面上看似是冷戰的贏家,實則陷入了更大的認知誤區,這種認知誤區叫做盲目自大,這更加可怕。
在失去了外部壓力以后,“歷史終結論”在美國盛行,美國國內普遍認為自身制度完美無缺。實際并非如此,但是這種盲目自大帶來了嚴重的后果,美國錯失了通過內部改革進一步壯大自身的良機。
兩黨制下的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忙于黨爭,無暇顧及國家建設,朝令夕改更是常態,這就讓美國的政治風向標換得非常快,讓外界的人摸不著頭腦,看著他們稀里糊涂一通折騰最后啥也干不成。
同時,美國對民主制度的過度推崇,使其容不下多元世界,頻繁對外干涉,愛管世界的閑事,沒事給自己找事,深陷伊拉克、阿富汗等戰爭泥潭,國力消耗巨大,社會矛盾加劇,社會分裂更加嚴重。
在基辛格看來,美國的這些行為,是在偏離正確的發展軌道,長此以往,必將對美國的未來發展產生嚴重負面影響。
基辛格眼中的中美
基辛格一生密切關注中美兩國發展,他將這作為他工作的重要內容,長期研究相關的內容,對兩國社會有著深刻洞察,說他是一個“中國通”也不為過。
在一場國際外交酒會上,一位美國上將向基辛格提出了自己困惑已久的疑問:“中國崛起之勢已不可阻擋,未來美國該如何才能擊敗中國?”
基辛格目光深邃,他想了一想后才緩緩開口:“或許這是我最后一次公開討論國際政治議題。我真心希望美國的精英階層能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在我看來,當且僅當美國擁有比中國更強大的國民凝聚力時,所謂‘戰勝中國’才具備討論的前提。
他認為,中國社會高度凝聚,這是中國能夠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貿易戰中,中國展現出強大韌性,憑借穩健的政策和完整的產業鏈,沉著應對美國的關稅打壓,經濟發展并未受到根本性沖擊。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發展按下快進鍵,經過多年持續發展,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正式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跨越標志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歷史性躍升。
中國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向前發展,反觀美國,沉迷于“歷史終結論”的虛幻光環中,國內黨爭激烈,政治極化嚴重,不同政治派別之間難以達成共識,許多政策無法有效推行。
在對外事務上,美國的干涉行動屢屢失敗,伊拉克、阿富汗戰爭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卻未能實現預期目標,反而加劇了國內社會矛盾,社會分裂日益嚴重。
基辛格直言,美國和中國的差距,在社會凝聚力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若美國依舊沉浸在昔日“冷戰榮耀”中,不進行自我改革,任由黨爭內耗持續,被中國超越只是時間問題。
基辛格論中國崛起
在基辛格看來,中國崛起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結果,這一趨勢難以被外部力量所阻擋。
他堅決反對美國遏制中國的政策,多次強調中美對抗只會兩敗俱傷。
基辛格指出,中國踏上改革開放之路后,便如離弦之箭,一往無前。
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內驅力;開放包容的政策,吸引著全球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深厚的文明底蘊,則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支撐。
特朗普執政時期發起的對華貿易戰,遭到了基辛格的嚴厲批評。
晚年的基辛格,盡管年事已高,但依然心系中美關系,他多次警告美國政客,切勿重蹈冷戰覆轍,與中國展開毫無意義的對抗。
然而,他的這些肺腑之言,并未得到美國部分政客的重視,美國在錯誤的對華政策道路上越走越遠。
基辛格的一生,見證了中美關系的起起落落,他以戰略家的眼光,對中美關系的發展進行了深刻思考。
他肯定中國崛起的必然性,警示美國進行自我改革,其外交遺產至今仍深刻影響著當今國際格局。
遺憾的是,基辛格未能親眼見證美國調整對華政策,只能無奈地目睹美國走向衰落。
但他所秉持的合作優于對抗、凝聚力決定國運的思想,卻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了后來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