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鼓樓,這座600多年歷史的明代建筑,歷經風雨卻在修繕后一年內坍塌,令人震驚。2023年,鳳陽縣文旅局斥資340萬元啟動維修工程,2024年3月竣工驗收,2025年5月卻發(fā)生頂部瓦片大面積脫落事故。更諷刺的是,這座鼓樓的樓宇部分早在1995年就是“假古董”——鋼筋混凝土結構取代傳統榫卯工藝,如今卻因現代工藝釀成悲劇。這到底是技術的失敗,還是監(jiān)管的失職?
1995年,鳳陽鼓樓原樓宇被毀,地方政府以“復建”名義重建,卻用鋼筋混凝土替代傳統木結構。根據《文物保護法》,省級文保單位上房施工需經省、國家兩級審批,但該項目始終未取得合法手續(xù)。這種“穿衣戴帽”式復建,不僅破壞文物本體完整性,還埋下安全隱患。中國報告大廳發(fā)布的《2025-2030年中國樓宇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報告》指出,現代材料與古建筑的兼容性問題長期被忽視,而鳳陽鼓樓正是典型案例。
古人用榫卯造屋,千年不倒;現代人用鋼筋水泥復建,一年就塌。這不叫傳承,這是對歷史的侮辱。
2023年,鳳陽縣文旅局招標修繕鼓樓,中標單位黃山市徽州中亞建筑安裝公司,合同金額340萬元。然而,維修內容僅包括“更換瓦片、翻新斗拱”,未涉及結構性加固。更令人費解的是,維修項目在2024年3月通過竣工驗收,卻在一年后坍塌。有市民質疑:“340萬修了啥?瓦片換了幾遍?榫卯工藝學了沒?”
據《中國文物保護行業(yè)白皮書》,傳統木結構修繕成本約為現代工藝的3倍,但使用壽命可延長50年以上。鳳陽鼓樓的維修顯然選擇了“省錢快”,而非“耐用久”。
1995年復建的鼓樓樓宇至今未取得合法手續(xù),地方政府卻默許其存在近30年。中國報告大廳指出,此類“先上車后買票”的行為暴露出基層執(zhí)法監(jiān)督的嚴重缺失。更荒謬的是,2023年修繕工程雖通過招標,但監(jiān)理單位是否履職?驗收標準是否流于形式?這些問題的答案,恐怕藏在“340萬”的賬本里。
如果監(jiān)管部門能早十年叫停違法復建,今天的事故會不會少一場?
鼓樓作為明中都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城臺承載著明代都城規(guī)劃的歷史信息。然而,地方政府卻將鼓樓視為“文旅打卡點”,用鋼筋混凝土“穿衣戴帽”,甚至周邊開發(fā)成仿古商業(yè)區(qū)。這種“以開發(fā)代保護”的模式,早已在多地上演:拆掉老街建仿古街區(qū),推倒古宅蓋網紅民宿。
文化遺產不是房地產商的提款機,古建筑也不是文旅局長的政績工程。拆了真古董,建個假古董,最后連假的都保不住。
事件發(fā)生后,鳳陽縣委、縣政府成立調查組,責令設計、施工、監(jiān)理單位到場核查。但公眾更關心的是:如何從制度上杜絕類似悲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建議,建立“全過程監(jiān)管機制”,將審批、施工、驗收、維護納入統一監(jiān)管體系。此外,應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古建筑修繕,而非依賴地方政府“拍腦袋決策”。
據《2024年全球文化遺產保護報告》,采用傳統工藝修繕的古建筑,公眾滿意度高達87%,而現代工藝修繕項目滿意度僅53%。
中國網友對此事的討論兩極分化。有人認為:工藝落后才是主因,該學的榫卯技術沒學,卻用鋼筋水泥糊弄。也有人質疑:340萬修繕費,究竟是修好了鼓樓,還是修進了某些人的口袋?
當歷史建筑成為政績工程的犧牲品,我們還能相信“修繕”二字嗎?下一座鼓樓,又會在哪一年塌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