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作家余紅長篇小說《洞庭人家》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辦。這部作品以宋家三代人的命運為軸,串聯起改革開放四十年間洞庭湖區的產業轉型、生態治理與鄉村振興,是改革浪潮下的洞庭史詩。
作者余紅坦言,五年創作是對家鄉的深情反芻。宋家人的故事脫胎于身邊人的生命歷程,湖區百姓從最初的艱難困苦到小康生活,再到新時代的各種變化。從最初的人與自然和諧,到中期為了經濟發展被迫犧牲自然,再到后期的拯救自然。意味著現代鄉村在經歷了工業化革命后,人們內心的覺醒,從小家到大家,這是我們國家強大興盛的進程。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辦公室、作家出版社、湖南省作協、湖南省文聯聯合主辦。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吳義勤表示,這部《洞庭人家》作品“以微觀敘事撬動宏觀歷史”,主人公宋明澤從退伍軍人到企業家的蛻變,既是民營經濟突圍的縮影,更折射出“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
《中國作家》主編程紹武評價《洞庭人家》以“血肉相連”的創作視角,將作者對洞庭湖的深情注入文本,使地域風物成為呼吸般自然的存在,贊美作品圍繞宋明澤展開的強聚焦敘事,實現“一人命運折射四十年改革史詩”的藝術效果;中國作協創聯部原主任彭學明認為,作品跳脫“田園牧歌”窠臼,“正面強攻”寫山鄉巨變,直面國企改制、生態博弈等深水區矛盾,“每一道傷疤都是時代的勛章”。
《十月》雜志執行主編季亞婭已完成了一次“紙上還鄉”概括閱讀體驗,盛贊這部作品里的“曬月亮”“漁歌號子”等意象“激活楚文化基因”,還指出宋家三代群像與改革浪潮的共振,稱其“以一家之變寫一域之進”,為新時代鄉土文學注入歷史縱深與人文溫度;青年評論家傅逸塵則認為作品突破傳統生態書寫范式,將沙石碼頭的利益博弈升華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思考。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杰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