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不是最重要的,愛才是!愛就像溪流,清涼、透亮。”
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在 1965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后的采訪中,深情表達了對已故妻子艾琳的感激與追憶,并詮釋了自己對愛的理解。
費曼與艾琳從高中相戀,1940 年訂婚,但是后來艾琳不幸罹患肺結核(當時被視為致命且具傳染性的疾病),得知這一情況后,正在參與絕密的“曼哈頓計劃”的費曼,仍然堅持趕往醫院陪伴,并在醫院里向艾琳求婚,照顧她直至生命終點。
1945 年 7 月 16 日,當第一顆原子彈引爆,理查德·費曼躲在卡車擋風玻璃后,成為唯一用裸眼直視爆炸的人,強光穿透黑暗的瞬間,他腦海中浮現的不僅是自己的科學成就,還有病榻上已故妻子艾琳離世前的追問:“你到底在做什么?”費曼卻只能回答:“對不起,我不能說。”直到在原子彈成功引爆的蘑菇云下,他才喃喃自語道:“親愛的,現在我可以告訴你了……”艾琳去世后,費曼堅持長期給她寫信,信中寫道:“請原諒我沒有寄出這封信,因為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
圖|費曼與艾琳(來源:wordpress)
這種在愛情上超越生死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和對科研機密“明知不可為而不為”的守口如瓶,成為科學界浪漫主義的象征之一。
關于科學家的浪漫,不得不提的還有 17 世紀笛卡爾,他曾在臨死前寄給被強行拆散的瑞典公主一封“數學情書”,信中只有一行字:r=a(1-sinθ)。盡管也有歷史學家質疑過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但心形線已然成為科學史上最著名的浪漫符號之一。
圖|方程式“r = a(1-sin)”的圖形(來源:harvard.edu)
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影視作品,許多科學家都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愛意,讓理性與深情撞個滿懷。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主角謝爾頓·庫珀是一位極具天賦的物理學家,也是被懷疑需要“無性繁殖、有絲分裂”的怪胎,但他的求婚堪稱將理性工具融入生命體驗的極致浪漫。面對愛情,這位曾因社交障礙屢屢碰壁的物理學家,竟用“貝葉斯定理”計算求婚成功的概率,甚至通過實驗驗證艾米的反應模式。最終,謝爾頓在機場打破強迫癥奔向艾米單膝跪地的場景,恰如費曼凝視原子彈火光時對艾琳的無聲告白:愛是超越一切物理定律的終極答案。謝爾頓·庫珀用嚴謹的邏輯證明“愛是宇宙中最確定的不變量”,這一幕,已成為美劇史上的經典。
圖|美劇(來源:《生活大爆炸》)
關于科學家的浪漫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愛因斯坦曾用相對論方程寫給愛人"時間會膨脹,但思念是絕對的";居里夫婦的實驗室記錄本里,鐳的熒光與情話交錯生輝……科學家的浪漫是宇宙尺度的深情,他們用數據推演心跳的頻率,用方程式凝結剎那的永恒。
正如 TR35 青年科學家們正在書寫的未來:他們在量子比特間編碼誓言,在基因編輯里刻寫生命的詩篇;他們用神經信號傳遞思念,用 AI 還原愛人眼里的星光。當大多數人用玫瑰表白時,這些 35 歲以下的科技創新者們正用顛覆性技術重構浪漫。
三天后,新一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TR35 入選者即將在上海閔行隆重揭曉。屆時,除近百位新老 TR35 入選者、評委代表及科技商業領袖齊聚外,活動還特別邀請到兩位跨界嘉賓:資深主持人、復旦大學教授蔣昌建——他從國際辯論賽冠軍到《最強大腦》科學主持人,始終以縝密邏輯詮釋科技背后的思維之美;另一位是著名作家、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作為《十三邀》主創,他帶著節目特有的視角叩訪眾多科學家,以文學視角追問"技術進步如何與人的困境共鳴?"
頂尖創新既需要嚴謹的 A→B 邏輯,更離不開“仰望星空”的想象力與人文溫度。期待兩位以“提問”為武器的思想者,他們的人文棱鏡能與科學的理性鋒芒折射出不一樣的光芒。
(來源:Facebook/Other Perspectives)
誠邀您與我們一起,來看這群"最強大腦"如何用硬核科研演繹終極浪漫:因為改變世界的理想,本就是寫給人類文明最熾熱的情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