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干中學”,實現能力提升?劉潤提出了三個簡單、高效的方法。
犯錯、解決、改進、成長
有一次我在北京跟一個老領導吃飯,他帶了一個年輕朋友過來。這個小伙子說:“我們年輕人都渴望實現比較快的成長,潤總,你有什么建議嗎?”
我就問他是做什么的,他說在做一些廣告項目的執行。 我接著問他:“你喜歡這個工作嗎?你能在工作中學到東西嗎?”
他說不是很喜歡這個工作,原因正是他在工作中學不到東西。所以他其實是想問我,他應該額外學點什么?怎么學?
請問: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建議? 是買個好一點的耳機,上下班路上多聽課?用工作賺學費,晚上讀個夜校?還是認識一位名師?
我建議他:辭職吧! 有人可能會說:為什么?你這個建議太不負責任了吧?
因為一個人能獲得的成長,70% 是在工作中完成的,20% 是在與他人的互相學習中完成的,只有 10% 從課程等正式學習中得來。成年人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干中學。
有人說:潤總,你這樣不好吧?你建議在工作中學不到東西的員工離職,那我作為經理的壓力豈不是很大? 當然,這是經理的責任。
還記得經理的兩個身份嗎?鼓手和教練。如果一個運動員跟著教練學不到東西,那這教練還能叫教練嗎?
“干中學”,是一個團隊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幫助員工“干中學”,是一個教練最重要的工作。
經理要知道,員工最重要的成長一定來自工作本身,因為只有工作才是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學會技能(skill),而培訓是知識(knowledge)的傳授。
成年人最高效的學習方式,就是干中學。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干中學”,是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羅(Kenneth J. Arrow)于 1962 年提出的模型。 “干中學”是指,員工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思考、探索和嘗試改進工作的方法,這樣員工通過工作本身就可以積累知識。
換句話說,知識的積累有時不是“學習”的結果,而是“工作”的副產品。這種積累知識的過程,就叫作“干中學”。
如果經理只把員工當作工作的機器,認為工作成果才是唯一的產品,那么員工的價值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邊際效用越來越低。 最后經理會發現,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行業平均水平越來越高,自己身邊沒有人才可用。
如果經理有意識地把工作的副產品,也就是員工在工作中思考、探索和嘗試改進工作的方法收集起來,用來澆灌員工,提高生產力,那么整個團隊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這就是“干中學”。
“干中學”意味著,經理不能讓員工一直做他熟悉和擅長的事情,而要讓員工走出舒適區,去做一些他不熟悉和不擅長的事情。
這就需要經理具備一種修養,他要允許員工犯錯,因為只要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或者去做此前不熟悉的事情,就有可能做對,也有可能做錯。
經理要把員工犯錯當成是培養的成本,然后跟員工一起來解決問題,而跟員工一起解決問題本身就是培養,今后改進了工作方法就是員工獲得了成長。
犯錯、解決、改進、成長,這就是經理對員工的培養過程。大家有沒有發現,教練真正的重點并不是教,而是讓員工去練。
周記、分享和復盤
經理具體該怎么幫助員工“干中學”呢?“干中學”的本質,是思考。所以,經理一定要創造員工對工作不斷思考的場景。
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三個基本的方法:周記、分享和復盤。
周記
我特別建議每個團隊都要養成寫周記的習慣,老板要寫,經理要寫,員工也要寫。每個人都要寫自己這一周做了些什么,下一周打算做什么,這是周記的基本要求。
但是要特別注意三點:
第一,周記的目的不是(至少不僅僅是)檢查進度,所以不要僅僅匯報成果、進展和業績。這些都是結果,不是原因。 那要匯報什么?匯報從工作中提煉的知識和技能。
第二,可以考慮使用模板:我做對了什么,做錯了什么(關注點在事,記錄結果),收獲了什么經驗,有哪些今后要避免的教訓(關注點在人,提升能力)。
第三,自己不僅要寫,也要評價。
引導大家思考和總結是有必要的。因為思考很耗費能量,而耗費能量的事情,很多都是違背人性的,比如擼鐵、跑步。在你愛上運動之前,一點點地引導是很有必要的。
有的人雖然有 10 年工作經驗,但其實他只是把第一年的工作經驗重復了 10 遍,甚至他只是把第一天的工作經驗重復了 3000 多遍而已,因為他沒有總結、沒有提升。
所以,經理一定要讓員工堅持寫周記,堅持思考和總結,才能獲得提升。
如果經理發現員工的周記中有特別好的內容,可以建議他給大家分享,講講做好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
因為這相比周記更加正式了,他就會想自己怎么講比較好,然后進一步地思考,把自己的經歷提煉成經驗,再分享給大家。
周記是引導員工思考,分享是引導員工有深度地思考。
以前我帶技術團隊時,組織過一個“周五講壇”活動。每周五下午,我們會邀請或者接受員工報名,開一場 1~2小時的分享會。
這名員工會先講講他最近研究的一些技術問題,或者遇到的難題的解決方法,然后接受大家的提問,和大家一起探討。
這個活動看似幫助了聽眾,其實更大程度上還幫助了分享者。通過準備和討論,分享者對問題的理解會更深。這背后的原理,就是費曼學習法。用輸出,倒閉輸入。
2006 年,我寫了一篇文章《出租司機給我上的 MBA課》,刷遍了當時的互聯網。很多人都不信這個司機真的存在。 后來,我邀請他到微軟來講課,他就是在這個“周五講壇”活動上做的演講。
讓定期的分享和來聽分享成為習慣,有助于幫助員工深度思考。
復盤
事前有沙盤,事后有復盤。如果遇到困難和失敗,這時候更是要做復盤。
對于復盤的重要性,我深有感觸。我一直有個目標,就是徒步“穹頂 1 緯度”,抵達北極點。徒步“穹頂1緯度”,就是先坐直升機,降落到北緯 89°北冰洋的浮冰上,然后在“流動”的浮冰上徒步整整一個緯度,抵達北極點。
聽起來很有意思。可是,在浮冰上怎么徒步呢?
拿出GPS,打開衛星地圖,規劃一條能繞開浮冰裂縫,通往北極點的路線。然后,踩著“流動”的浮冰,出發。堅持向北走,直到晚上,搭帳篷,休息。
有意思的部分來了。你猜,第二天醒來,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再次拿出 GPS,打開衛星地圖,看看自己在哪里。
然后,重新規劃一條能繞開浮冰裂縫,通往北極點的路線。為什么要重新規劃?因為腳下是浮冰,一直在“流動”。
企業經營,就是在浮冰上徒步。最初的目標可以不變,但是內部和外部環境可能一直在變,這就需要“調整”路線。
可是,怎么調整呢?復盤。 我給你分享一個我自己常用的“項目復盤”模板和一個我們每個業務負責人都在用的“年度復盤”清單。
這些復盤清單非常簡單,因為它們的關鍵不是要素“多不多”,而是“做沒做”。復盤清單越簡單,你就越有可能堅持做下去。 但是,復盤還是有一些注意事項的。
第一,復盤的關鍵是對事不對人,這樣員工才能進行有深度的共創思考。
復盤時,經理要讓大家都養成大膽發言、就事論事的習慣,因為如果一旦對人,大家可能就不敢談,或者不好意思談了。
把這種文化建立起來,勇敢地談事情的好壞,而不論人的對錯,不涉及扛責任和受懲罰,這樣大家的目標就能鎖定在經驗積累上,而不是宣泄情緒或追究責任。
第二,復盤時要分析怎樣提升做事的效率或效果。
我們運用第三人稱,即假設虛構的丁做了某件事,然后分別問甲和乙:你覺得這件事可以怎么提高?通過這樣的復盤,大家能夠獲得新的知識。
批評是針對結果,對人不對事,會讓員工反感抗拒,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復盤是針對原因,對事不對人,能讓員工學到教訓,并總結出寶貴的經驗。
結語
員工最重要的成長來自工作本身,無法“干中學”的工作,不值得做。10%的正式學習,彌補不了70%的“干中學”的缺失。
三流經理“用人所長”,這是在消費員工現有的能力,員工無法獲得成長;一流經理“幫人成長”,投資開發員工的新能力。
周記、分享和復盤,這三個方法可以幫助員工通過“干中學”獲得成長。周記是引導員工思考,分享是引導員工有深度地思考,復盤是引導員工有深度的共創思考。
來源:總裁讀書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