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消費新紀元」
作者|棠棠
發布|消費紀
聲明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嚴禁復制再發布
“如果你失業了、被裁了,既沒地方去,又不想讓家里人知道,可以來這里,假裝上班。
公司還有副業和產品可以帶你一起做,多勞多得。可提供上班工位,收費標準50元/天(公司免費提供中午盒飯。)也可自帶盒飯。不要盒飯40/天。包月1000元、包周300元”
“付費上班、給老板發工資”
這個世界真的太瘋狂了
日均 30-60 元的消費可以換取一個工位、一杯現磨咖啡,以及一個維持社會身份的體面外殼。
看似荒誕的現象,實則折射出當代青年在社會轉型期的深層焦慮與消費行為的結構性變遷。
現代社會對“工作” 賦予了強烈的符號化意義,失去職業標簽的個體,往往被視為社會價值坐標系中的失位者。
因此,在家待業半年的小椰為了躲避家人的追問,更是為了維系“正常生活”的軌跡,選擇以45元/天的費用,開啟“假裝上班”的日常——每天9點出門,匯入早高峰,走進寫字樓,然后在工位上重復著投簡歷、模擬面試的循環。
“一開始來這兒像做賊,生怕遇見熟人問起工作。但聽著周圍此起彼伏的鍵盤聲,反倒有種‘合群’的踏實,不用解釋待業狀態,半年算下來花了不少錢,卻認識了做自媒體的搭檔,現在每天除了投簡歷,還能一起接策劃案。
有時看工位上湊團討論的‘同事’,忽然覺得這不是“假裝上班”,而是給焦慮搭了個透氣的棚子。等拿到新offer,這里或許會變成段特別的過渡記憶吧。”小椰這樣說道。
消費紀通過瀏覽小紅書和閑魚平臺發現,這類“付費工位”服務的相關筆記與帖子熱度持續攀升。網友們分享的內容里,不僅有詳細的工位環境照片,還有諸如“社恐救星”“待業過渡期的烏托邦”等充滿情緒共鳴的標簽。
一位博主在筆記中寫道:“在這里,沒有人會問你‘怎么還不找工作’,鍵盤敲擊聲和咖啡機的嗡鳴,反而讓我找回了生活的秩序感。”
而在閑魚的交易界面,搜索“付費工位”“臨時辦公”等關鍵詞,能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服務信息。
有的商家還推出了“職業社交套餐”,在提供工位的同時,組織副業交流沙龍、簡歷優化講座;更有甚者,打出“人脈資源共享”的招牌,聲稱能為待業者牽線行業內推機會。
在價格方面,消費紀發現“假裝上班”已經從個體行為演變為具有明確市場定價的服務產品。比如二三線城市日租金維持在15-30元區間,而一線城市(則達到50-60元溢價水平,部分公司還以“高規格餐食”作為溢價理由,暗示著“體面職場人”的消費標準。
價格梯度不僅反映地區經濟差異,更折射出不同城市就業壓力的空間分布特征。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商家開始將服務場景從“失業過渡”向“靈活就業” 延伸。
例如有些商家推出“創業孵化工位”,月租 1500 元即可獲得獨立辦公位、工商注冊地址掛靠等服務。
吸引了不少嘗試自由職業的年輕人。這些轉變意味著 “假裝上班”的業態正在突破最初的“心理慰藉”屬性,逐漸向低成本創業平臺轉型。
如今,“事業有成”仍然是社交硬通貨,付費上班可以說是年輕人維持社會對話的無奈儀式。
這類服務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折疊現實的過渡空間,而這類新興服務的興起,也印證了“付費上班”現象已經從個例演變為頗具規模的消費需求。
事實上,當代年輕人的焦慮已經開始從單一的職業焦慮演變為系統性生存危機。
就像小椰一樣,不少人實業、被裁不敢告訴家人,“早出晚歸能避免被盤問,坐在這里刷招聘網站,至少不會陷入自我否定的黑洞。”這種狀態背后,是數層焦慮的疊加共振。
經濟性焦慮呈現代際傳遞變異特征。父母輩的“下崗潮”焦慮集中于溫飽,而年輕人面臨的更多是“身份保衛戰”。
根據官方數據,2025屆畢業生首月平均薪資為2800元,70%集中在2000-3000元區間,僅IT、金融等熱門行業少數崗位突破5000元。00后期望起薪普遍超過10000元,但企業實際報價中位數僅6500元,差距高達35%。
更隱蔽的危機來自隱性債務,根據《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顯示,在3000余名被調查的18歲至29歲的人群中,信貸產品滲透率為86.6%。
同時,社會性焦慮在數字時代被算法無限放大。當小紅書、抖音博主不斷展示“自由職業月入五萬”的光鮮生活時,算法刻意隱去了背后的家庭資源支撐與行業紅利期。這種信息繭房制造出扭曲的成功模板,直接催生“人設通脹”現象。
為了在虛擬社交中維持體面,“假裝上班公司”順勢推出 “職場氛圍套餐”,用戶加價即可租用蘋果電腦、星巴克咖啡杯等道具,將辦公室場景轉化為社交媒體表演的舞臺。荒誕的消費行為,本質是年輕人在社交壓力下的自我異化。
代際認知斷裂則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焦慮沖突。與父輩“單位即鐵飯碗”的集體主義觀念不同,當下不少年輕人將工作簡化為 “謀生手段”,這種精神困境在“假裝上班”群體中尤為顯著——他們既抗拒傳統職場的規訓與束縛,又無法承受脫離系統后的身份真空。
當焦慮異化為可交易的商品,“付費上班”市場便應運而生。在此之前,有關就業的產業鏈其實早已形成:付費購買企業實習經驗、重金尋求內推......然而,比被中介割韭菜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買來的機會往往只是浮于表面的“鍍金”。
同樣的,如今在“付費上班”的交易中,年輕人或許短暫獲得了心理安慰,卻可能因此錯失沉淀能力、突破困境的真正機遇。
這些“付費上班” 的年輕人,其消費行為呈現出明顯的“情緒優先”特征。
與傳統消費追求實用性不同,他們更愿意為緩解焦慮、獲得心理慰藉買單。以小椰為例,盡管每天45元的工位費在長期來看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她認為這是“維持正常生活秩序”的必要成本。
這種消費決策,本質上是用金錢購買時間和空間的掌控感,通過模擬上班的儀式感,對抗失業帶來的失控與迷茫。而這種“情緒驅動型消費”并非孤例,正以燎原之勢蔓延至更多領域。
“情緒療愈型消費”也在呈現爆發式增長,短視頻平臺上,“療愈”的話題瀏覽量也相當可觀,愈到研究院發布的《療愈經濟用戶報告(2024)》也顯示,我國療愈經濟已邁入10萬億級市場規模,用戶需求呈現出蓬勃增長態勢。
更值得注意的是,“緩解焦慮、情緒療愈”的學問開始向實體空間滲透,從溫泉水療到療愈旅行,這些場所的出現,不僅將焦慮具象化為可交易的商品,更折射出年輕人在情緒困境中尋求出口的迫切需求。
而當消費市場精準捕捉到這種情緒痛點時,社交模式也隨之發生了深刻變革。豆瓣“裸辭群眾小型交流組織”成員突破20萬,小紅書#失業#話題瀏覽量達17.9億次,線上社交平臺成為年輕人互相取暖的精神驛站。
在線下,“搭子文化” 盛行,從吃飯搭子、健身搭子到求職搭子,輕量級的社交關系既滿足了情感需求,又避免深度社交帶來的壓力。可見,社交焦慮不僅重塑了人際關系的形態,更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
而在職業選擇的賽道上,同樣上演著因焦慮引發的變革,“低欲望就業”與“副業剛需”并行不悖——2025年國考報名人數突破340萬。
同時,靈活就業形式也持續火爆,年輕人不再執著于單一職業路徑,而是通過“主業保底 + 副業增收”的組合模式對沖風險。
智聯招聘數據也發布過相關數據,2025年Q1全國副業參與率已經達到了43.7%。
這種趨勢促使市面上涌現出大量“下班后月入過萬秘籍”“七天學會自媒體” 等課程,單價從 99 元到數千元不等。教育賽道也未能例外,被焦慮重塑的職業培訓市場,正走向一條充滿矛盾的發展之路。
“付費上班”的出現、療愈經濟的繁榮、搭子社交的興起、職業賽道的重構,這些看似充滿生命力的市場創新,實則是年輕群體在系統性壓力下的應激反應。
當消費主義將焦慮異化為可交易的商品,“情緒自救”反而可能陷入 “用焦慮制造新焦慮” 的惡性循環,為緩解不安而消費的瞬間,都在無形中將個體更深地捆綁在異化的價值鏈條之上。
或許真正值得追問的,不是年輕人為何甘愿為“假裝”付費,而是我們的社會能否構建更包容的價值評價體系。讓“正常生活”不必依賴消費搭建的儀式,讓焦慮無需轉化為可標價的商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