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踐行民政使命 增進民生福祉”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來自全國民政系統的先進集體、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代表與記者見面。陜西省延安市甘泉縣社會救助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曉霞作為代表出席了見面會。
▲李曉霞
1979年出生的李曉霞,2002年進入民政系統后一直從事社會救助事業。23年來,始終以“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為目標,帶領團隊走村串戶訪民情,將社會救助政策精準快速傳遞到千家萬戶。構建縣鄉村三級聯動服務體系,組建71支快速響應隊,讓救助服務從“被動受理”轉向“主動送達”。她還深度參與陜西省社會救助動態監測系統試點工作,推動系統從試點走向全省普及。
2015年,李曉霞帶領團隊在陜西省率先實現特困供養、臨時救助、低保等救助資金從傳統社會化發放到精準直達個人“惠民一卡通”賬戶的升級,提升救助資金使用效率,為全省救助資金管理改革提供實踐樣板。全面推廣“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的模式,通過部門數據互通、流程再造,打破業務壁壘,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23年里,我和我的同事張家進、李家出,走遍了每一個困難家庭,幫助他們蹚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李曉霞說,這家的姑娘大學學費沒有湊夠,那家的獨居老人突發腦溢血,住院以后沒有人陪護,還有低保戶做大手術醫療費用不足的問題……這些都在他們的努力下一一解決。實踐中,他們摸索出一套工作方法,組建起71支快速響應隊,讓各類救助資源有效融合,更好解決了困難群眾的急難愁盼。
李曉霞說,稻谷有根扎在泥土,社會救助工作者的根就應扎在群眾中。談起工作的動力,李曉霞想起《牽手》這首歌。“困難群眾就是我們社會救助工作者牽手的對象,牽掛他們的衣食冷暖,是社會救助工作者的情懷,也是職責。”
她記得有一年的冬天,處理完低保戶小玉母親的后事,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為了讓小玉盡快走出困境,她白天幫小玉辦理臨時救助、鏈接慈善資源,晚上就去她家陪伴她。一次離開時,小玉眼含熱淚跑出來送她,那一瞬間,她深刻體會到社會救助工作的意義。
李曉霞說,近年來,外出務工的人多了,異地辦理低保成了困擾外地務工者的難題。一年前,接到現住榆林市榆陽區青云鎮甘泉縣戶籍的村民賀某打來的電話,咨詢低保如何辦理,她立刻就向賀某戶籍所在地勞山鄉人民政府提交申請,同時和基層人員一起了解他的基本情況。同時,聯系榆林市社會救助部門,兩地協作核查賀某的信息后,迅速為他辦理了低保。
“我們民政工作理念的核心是愛民為民。以群眾的疾苦為疾苦,以群眾的幸福為幸福,這就是我們做好社會救助工作的情懷和動力。”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 包程立 責編 鄧旆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