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我的家鄉,生我養我的故土,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溫馨貼切的域名,承載著千百年來,這塊土地上演繹傳頌的諸多動人故事。一條寬闊秀麗的洛河,由北而南,妖嬈全境,世世代代養育著兩岸兒女;一棵1300多年的古銀杏樹,每到深秋滿身盡披“黃金甲”,護佑著一方亙古平安;一段2000多年前的秦直古道,逶迤于北部邊陲的崇山峻嶺間,盡顯古今天地人間滄桑。這些厚重的人文與自然景觀,沒有名山大川的巍峨浩瀚,也沒有古隘雄關的威武顯赫,雖蘊含了古往今來一方水土生生不息清晰的歷史脈絡,卻并非獨具鮮明地方特征的標識標志。這里有一張最亮麗的名片——“美水泉”!
泉以水美、飲譽佳名,縣以水美、古已有名。相傳,1400多年前,隋帝楊廣率大軍北巡,一日,游狩于古雕陰境內,逐獵神林山間,時值盛夏,烈日炎炎,口渴難耐,遂啜飲石崖下“去地一丈、飛流激射”之山泉水,甚覺“厥味甘美”,頓感“志清神爽”,直呼:“美水、美水”!即賜名“美水泉”,并命為禁內貢水,以泉邊“刺榆”枝葉為信物,隨后唐皇宮沿用此貢水。天寶元年,更改縣名為“甘泉”,至今已逾千載。因百姓常年患于送水之疾苦,便有了“驛騎雕陰六千里,忍教害馬復勞人”等譴訴之詞句。1974年,甘泉縣在引水進城開發美水泉時,于泉眼邊深坑內,掘得一枚刻有“孟其瑞”三個字的明代制式玉質印章,證實了體恤黎民疾苦的縣官孟其瑞,冒死封錮泉眼之壯舉史實,從玉印的制式年代又可以推斷出,“美水”在隋唐之后雖非皇宮專用,但在宋、元、明時期,仍為地方總督、巡撫或王公貴族的生活專用水,長達近千年的送水苦役,直至明中葉孟其瑞知縣時方終止。此后幾百年里,甘泉大地幸得一時休養生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應所帶班級學生訴求,領孩子們赴美水泉踏青一游,那時,過洛河便是一道難題,距美水泉溝口上下游沒有一座通坦橋梁,只有一座扎著幾對木筏、上擔兩三根長椽相連的小木橋可渡,一些膽小的女生只能爬著過橋,幾個暈水者最終未能過河。雖是首次謀面美水泉,卻未留下太好的印象,六七個相連的灰磚駁客窯下,一個長方形的蓄水池,里面雜草叢生,水藻彌漫,聽不見美水汩汨的流淌聲,看不到清澈見底的美水泉,完全不具史書記載的模樣,很是讓人納悶費解。返回的路途同樣艱險驚心,過河的那一幕令我至今心有余悸。此后經年,再也沒有去美水泉的想法,每有相知故友提及,亦是顧而言他、羞于啟齒!有著陜西四大名泉美譽的美水泉,竟許久寂寂無聲于城郊荒野的溝壑中,仿佛徒有其名,令人不勝唏噓!
跨入新紀元,揚帆新航程,沐浴重重改革雄風的秀美甘泉,如同神州大地一樣,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在洛河的澆灌滋潤下,十余萬畝川臺地上菜畜果產業逐年興旺,脫貧攻堅如期完勝,公路、鐵路、通訊、網絡飛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翻天巨變,生活水平顯著改善,文脈綿長深厚的美水泉也迎來了撥云見日的美好時光。2016年,鄉賢紀斗貴成功開發了富含33種礦物質的“甘美”系列飲用水,使得昔日皇宮飲品,變成今朝百姓口福,深受市場青睞和群眾稱贊。本著長遠發展、永續利用、開發與保護并重的理念,在詳細考察、精心謀劃論證之后,2019年初春,紀斗貴決定舉個人之力,興建“美水泉遺址公園”,經過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歷時三載有余,集古典與現代、恢宏和精致于一體的“美水泉遺址公園”,以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耀眼于人們的視野。
高大氣派的花崗巖山門。正中鐫刻著名家書寫的“美水泉”三個儒雅大字,兩側是頌揚美水的勒石楹聯,背面兩側是藏有“紀斗貴”姓名、褒贊其功德的嵌字長聯。沿毛石片鋪砌的行道,步行至第二個大型木牌樓前,即進入公園的核心景區。來到一棵冠如巨蓬、郁郁蔥蔥、幾近千年的刺榆樹前,兩通不同時代的石碑,記載訴說著美水泉悠久的歷史,樹一側當年的雜草池已被華麗的非遺展館取代,檐牙高挑、雕梁畫棟,由展館左側內置臺階而下,進入燈火通明的美水泉地宮,即隱約可聞“汩汨……”清脆歡快的流淌聲,“美水池”三個秀逸朱紅大字鑲嵌正中,一池墨綠美水,在燈光照耀下泛起粼粼波光,清明澄澈與甘甜爽口之感油然而生,傾聽著美水淙淙的天籟之音,仔細觀賞身后隋煬帝納薄姬、追獵五色神鳥、發現美水泉的巨型浮雕,使人以直觀生動的全景圖像了解美水泉的傳奇故事,還原了歷史應有的風貌,出了地宮,暗自思忖,這才是與一方名泉身份匹配相彰應有的典雅模樣。展館面前步道一側,立有十余塊歷代曾在甘泉為知縣、或對甘泉做出貢獻、或贊譽過美水泉的碑刻,字跡工整、內容簡練,佐證著美水源遠流長、甘泉風物宜人的真實景象。此刻,對面山坡的滿坬粉紅桃花已經謝落,半坡間佇立的“聽泉亭”,在碧綠的桃林擁簇映襯下,更顯華麗壯觀,立于聽泉亭上,俯瞰美水泉遺址公園,從溝口的垂釣池、品茗軒到溝掌的休閑娛樂主題園,全景盡收眼底。最為亮眼的要數中間景區,剛剛浮出水面、碗口大小的一池碧綠荷葉,以及相連的演藝廣場北邊、靠近泉眼一側的“為民擔當印”石雕。站在工藝考究、雕刻雋秀的蓮池拱橋上,橋下的半畝方塘里,“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美水孕育的一池蓮花,仿佛讓人瞬間幻化于水國江南,扶攔憑眺,錯落有致的布局,亭臺樓榭的點綴,公園景區給人以古典優雅的美感。拾級而下,便步入“蓮廊”,因“蓮”與“廉”諧音,故又稱“廉廊”,取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氣節,立碑勒字,講述這塊土地上先賢們的廉潔故事,使這里成為美水之鄉的一處廉潔文化弘揚之地。走出蓮廊北端,來到篆刻放大后的“為民擔當印”前,在感受到正氣與溫馨的同時,又不由令人肅然起敬,遙想當年親民愛民的孟其瑞,抱著舍家棄子、丟官送命的決絕之心,投印錮泉,救民于水火之中,該是有何等的胸襟氣魄,怎能不令人欽佩敬仰?!歷史的煙云雖早已散盡,與許多耳熟能詳、鼓舞人心,激勵斗志、凝結民族精神、傳承正能量的人物和故事一樣,“為民擔當印”的故事體現的精氣神,如同千百年來晝夜不息的美水泉,流淌在璀璨的歷史長河中,流進老百姓的心田里,成為歌成為詩成為史,流芳千古!
至此,美水泉的前世今生,躍然于紙,了然于胸,可謂“造化毓秀深山中,緣結帝王進皇宮;曲直離奇千余載,欣逢盛世逐俏容。”現如今,成功創建“三A”的美水泉景區,道路寬闊暢通,上下五座跨洛河大橋和兩座過水橋,直接或繞行均可抵達,四季游客絡繹不絕,尤其成為了甘泉人休閑納涼的好去處,成為了普惠眾生造福一方的“幸福泉”!
此時此刻,置身于山亭水榭、綠樹掩映,花開接續、泉誦蓮韻、蝶舞鳥鳴的美水泉公園,在這一派春意盎然、生機蓬勃、萬物競發的美好時節里,你一定會感受到美水泉的春天真的到來了。
文章配圖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文學顧問 :魏新懷 劉虎林 高延平 劉玉東 張湛武
主 編 :劉 亮
副 主 編 :白海平 吳生斌
執行主編 :李綏寧
解說編輯 :陳 軍
播 讀 :陳 軍
圖文編輯 :高婷婷
監制|劉亮
審核|張生燕
責編|白騰 劉強
編輯|崔春娥 高婷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