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墨君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閱讀前請點個贊,點個關注,主頁有更多你喜歡看的內容)
2025年5月18日,俄羅斯《軍事觀察》主編羅曼·斯科莫羅霍夫發表的爭議性文章,猶如一枚思想炸彈引爆國際軍事論壇。
這位俄專家以"陣風被全世界低估"的驚人論斷,《不要急著埋葬“陣風”戰斗機,它可以撕掉龍的翅膀》的長文。
試圖為印巴空戰中表現不佳的法國戰機翻案,其言論背后折射出的不僅是軍事技術爭論,更暗含大國博弈的微妙邏輯。
?一、戰績與敘事權的爭奪戰?
印巴沖突中6:0的懸殊比分本已形成定論,但俄專家的介入使技術討論轉向敘事權爭奪。
他刻意將巴基斯坦官方明確歸功于殲-10C的戰績轉移至"梟龍"身上,這種"選擇性失明"暴露了話語建構的刻意性——通過貶低中國裝備的貢獻度,維持俄制武器在第三世界市場的心理優勢。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盡管承認至少一架陣風被PL-15E擊落,卻試圖用"發射數量不確定"來質疑導彈效能,這種雙重標準恰恰印證了意識形態對軍事評價的滲透。
?二、技術參數與實戰表現的悖論?
斯科莫羅霍夫強調陣風"優質的電子設備"和"北約標準配置",卻回避了三個關鍵事實:
首先,印度陣風并未配備最新的F4標準航電;
其次,其使用的"流星"導彈射程較PL-15E短20%;最重要的是,實戰中印軍未能發揮陣風著名的SPECTRA電子戰系統效能。
這種"參數至上論"的破產,揭示了現代空戰已從單一裝備比拼轉向體系對抗——巴基斯坦的ZDK-03預警機與殲-10C的數據鏈協同,恰恰構成壓制印度碎片化作戰體系的關鍵。
?三、地緣政治陰影下的技術評價?
文章透露出明顯的政治算計:一方面淡化蘇-30MKI被擊落的尷尬(盡管強調其完成布拉莫斯發射任務),另一方面將陣風失利歸咎于"印度飛行員訓練不足"。
這種"裝備無罪,使用者有罪"的辯護策略,既維護了俄羅斯軍貿聲譽,又暗中削弱法國武器口碑。
更值得玩味的是,全文刻意回避殲-10C的討論,這種"鴕鳥策略"反映俄方對中國航空技術進步的戰略焦慮——畢竟承認四代半戰機間的代差消失,將動搖其傳統裝備輸出模式。
?四、血淋淋的實戰啟示錄?
印度用2.4億美元單價陣風對抗8000萬美元級殲-10C卻慘敗,這個現代版"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給出深刻警示:
- 體系化作戰?的勝利遠勝單件"明星裝備",巴方通過一體化指揮系統實現戰機、預警機、地導的有機融合;
- 人員素質?決定裝備上限,印軍飛行員年均飛行時長不足巴方60%;
- 戰術創新?價值凸顯,巴方采用誘餌戰術消耗印軍遠程導彈后突防的戰術值得載入教科書。
?五、未終結的爭論與未來的博弈?
俄專家的"翻案文章"本質上是一場混合戰爭中的認知作戰。
隨著人工智能、忠誠僚機等技術的普及,未來空戰形態將更趨復雜。
但印巴沖突已證明:在體系完備的對手面前,任何"銀彈武器"神話都將破滅。
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場關于陣風價值的爭論,實則是多極格局下軍事話語權重新洗牌的序幕。
當東方國家不僅能夠制造先進裝備,更能創造新的作戰范式時,傳統軍事評價體系必然遭遇解構與重建。
?延伸思考?:
這場爭論暴露出后真相時代軍事評論的困境——技術數據、實戰結果、政治立場三者如何權衡?
或許正如殲-10C的沉默表現所示:
真正的強者無需辯解,戰果自會發聲。
而印度付出230億美元軍費卻換不來制空權的教訓,值得所有迷信"武器萬能論"的國家深思。
#子墨君一軍事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