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據比利時《軍隊認可》網站的報道,奧地利空戰現代化計劃已經到了一個決定性的轉折點,正在尋求替換現役的15架“臺風”第1批次(Tranche 1)戰斗機。這批2007年至2009年交付的早期批次存在嚴重的技術局限性,無法滿足現代作戰需求。
奧地利總理克里斯蒂安·施托克和他的政府最近表示傾向于雙發戰斗機,這種標準實際上直接排除了多個潛在的競爭型號,最終將選擇范圍縮小到兩款歐洲戰斗機:法國達索航空公司的“陣風”F4和歐洲戰斗機公司的“臺風”第4批次(Tranche4)。
奧地利空軍目前裝備的“臺風”戰斗機屬于第1批次,無法升級到后來的標準。早在2017年,奧地利國防部已經對這些戰斗機提出了質疑,批評運營成本高、多用途性差,特別是在空對地任務中。當時甚至曾考慮徹底退出“臺風”戰斗機項目,但最終被駁回。
之所以決定替換而不是升級這些戰斗機,主要原因是技術上的限制。奧地利審計法院在2020年第5號報告中明確指出,“臺風”戰斗機第1批次與第4批次的電子架構、傳感器和航空電子設備完全不兼容。
JAS-39E/F“鷹獅”戰斗機
對雙發配置的要求立即排除了瑞典薩博公司的JAS-39E/F“鷹獅”戰斗機,在早期磋商階段被考慮過。雖然“鷹獅”戰斗機的性能和成本具有競爭力,但不符合奧地利空軍的硬性指標。同樣出局的還有美國F-35A,雖然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向奧地利推銷過這款隱身戰斗機,但多方面因素導致出局。
F-35A戰斗機
首先是政治考量:特朗普政府對歐盟的敵對言論留下了負面印象,尤其是奧地利這種非北約國家。其次,F-35A是一款專為高威脅空域設計的昂貴隱身平臺,這與奧地利空軍的實際需求不符。此外,美國政府問責局對F-35戰斗機長期運營成本的反復警示,也加劇了奧地利決策者的謹慎態度。
因此,競爭范圍縮小到兩款歐洲戰斗機。一方面,“臺風”第4批次戰斗機在工業連續性和外交關系方面具備天然優勢。該批次是“臺風”戰斗機的最新改進型號,配備了Captor-E有源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現代化電子套件,并且兼容新一代武器系統。
對奧地利來說,選擇“臺風”第4批次戰斗機將簡化訓練、維護和作戰理論的轉換,同時加強與德國和意大利這兩個“臺風”戰斗機項目創始成員國的雙邊關系。在地區安全事務中,德國始終是奧地利的核心伙伴;而意大利通過萊昂納多公司已經深度融入奧地利防務體系。
與這種連續性不同的是,“陣風”F4提供了一個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雖然法國目前不是奧地利的主要防務合作伙伴,但“陣風”戰斗機近年來已經贏得了多個歐洲國家的訂單:希臘在2021年1月和2022年3月訂購了24架“陣風”F3R,克羅地亞在2021年11月訂購了12架“陣風”F3R,塞爾維亞在2024年4月訂購了12架“陣風”F4。
“陣風”F4戰斗機于2023年開始在法國空天軍服役,引入了更強的互聯能力、先進的戰術數據處理功能以及全面的多用途作戰能力,能夠適應復雜和惡劣環境下的行動需求。法國達索航空公司還承諾能夠在2030年之前交付“陣風”F4戰斗機,這與奧地利國防部設定的時間表一致。但“陣風”戰斗機在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沖突中表現不佳,這有可能會影響銷售前景。
因此,這次戰斗機競標遠非簡單的軍購決策,反映了歐洲國防工業的深層互動、各國在采購戰略上的協調能力,以及雙邊防務關系的韌性。如果選擇“臺風”第4批次,將強化奧地利與德國、意大利現有的工業與外交關系;如果選擇“陣風”F4,則意味著奧地利戰略重心的調整,開啟與法國的防務合作新篇章,也將在當前技術趨同與戰略多樣化的歐洲安全格局中贏得一席之地。
截至目前,奧地利官方尚未公布最終決定的時間表,但從政治與工業層面釋放的信號來看,預計將在2026年之前做出決定,并預計在2028年至2030年間逐步投入使用。無論結果如何,“陣風”和“臺風”之間“歐洲雙雄”對決再次證明:哪怕是中小國家,國防采購決策依舊對歐洲整體空中力量與安全態勢產生深遠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