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劇柏含 如鑫淼
1938年5月19號,中國空軍遠征日本本土,但到了日本本土沒有扔炸彈,扔的是傳單,此舉被稱作叫“人道遠征”,也叫“紙片轟炸”。
干嘛不扔真炸彈?因為一共只出動了兩架飛機。因為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就是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后,全面戰(zhàn)爭爆發(fā)。
但是,從正面戰(zhàn)場來講,中國軍隊確實經歷淞滬的慘敗。然后,南京陷落,包括空軍在內確實損失慘重。是部隊士氣相對低迷,急要提振士氣。甚至要喚醒日本民眾的反戰(zhàn)情緒,包括擴大國際影響。
怎么辦?當時就考慮說要不然轟炸日本遠征日本,最后派了2架馬丁139WC轟炸機(即美制馬丁B-10轟炸機)。這個飛機是當時空軍的1403、1404號兩架轟炸機。
成員包括正駕駛員是第14中隊中隊長叫徐煥升,這是個王牌飛行員,他的飛機上有正駕、駛副、駕駛領航員、通訊員大概是4個人,兩架飛機就是8個人。
因為是遠程飛行,你想從中國到日本,而且中國沿海很多地方已經被日本侵占了。所以,機場選擇最靠前,靠近日本的機場也是中部。1938年5月19號中國空軍遠征日本本土實施“紙片轟炸”
而且,這么算應該多帶油,但只能少帶。因為這個轟炸機本身載彈量就非常小,而且只有兩架投彈,效果恐怕也不會明顯。所以,索性就放棄了扔真炸彈想法,改為投送傳單。
這個傳單是當時軍事委員會叫政治作戰(zhàn)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著手草擬的。
有《告日本國民書》《告日本工人書》《告日本農民大眾書》《告日本工傷者書》。還有日本反戰(zhàn)人士撰寫的《反戰(zhàn)同盟告日本士兵書》等一系列的宣傳單。
在1938年的5月19號晚11時48分,這兩架轟炸機從寧波機場起飛,凌晨2時20分,兩架飛機到了日本九州西部的海岸,飛機接著飛行在福岡、長崎、熊本等地拋撒傳單200萬份,進行了“紙片轟炸”。
其實,這是二戰(zhàn)之后,第一次轟炸日本本土,這個事情本身因為扔的是傳單,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轟炸效果,但確實是也提振了國內的抗日信心。
當時主要是武漢三鎮(zhèn)地區(qū),飛彈轟炸美國之后歡欣鼓舞啊,夾道歡迎。美國的生活雜志直接稱“徐煥升是轟炸日本第一人”。
那下面我要扯兩句,就是當時因為我們國力很弱,沒有像樣的現代化,近代化的工業(yè),更談不上航空工業(yè)。
所以,最大的問題就是用什么轟炸機?就當時狀況,那中國有轟炸機嗎?有。轟炸機大概有這么幾種,一個是1932年,當時德國的亨克爾公司設計了一種快速旅客機,就運輸機,這就是赫爾11這種飛機。
說到德國當時的現狀,德國一戰(zhàn)是戰(zhàn)敗國。按說軍機、民機都不敢搞,后來就搞了民用飛機。這個飛機是以民用飛機的面目出現的,但有人講早就有禍心了,就是將來能改裝成轟炸機,德國軍方也高度的關注。
確實這個飛機在二戰(zhàn)的時候是德國的主力轟炸機。所以說中國買到當年德國主力轟炸機。即是讓咱們買是早期那種型號,德國一共就生產了10架,因為,發(fā)動機不行。最后有8架賣到中國,就廣東空軍買的,所以,那個飛機性能就應該說很糟。后來發(fā)動機功率加大之后性能好了,納粹才掏錢賣的,所以我們買的比較早。
一共買了8架,2架是拆零件,有6架參與實戰(zhàn)。應該說戰(zhàn)果也不是很大,損失慘重,最后全部消耗殆盡了。
再就是我們講轟炸日本用是馬丁139 WC,這個飛機在當年相對還比較時髦,比較現代化。馬丁B1嘛。那個139WC是外銷型號,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量產的全金屬單翼轟炸機。
它的速度超過當時所有的現役的轟炸機,大概是1.5倍,算是開創(chuàng)了了當時的重火力高速度大型化重轟炸機的時代。
當然用我們今天的標準看也不過是一個中型轟炸機。 在當年,這還是相當不錯的一個選擇。1935年的時候,中國向美國馬丁公司買了9駕,而且一直到1937年7月7號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
到8月份這些飛機全部才送到平臺,這是當時中國空軍裝備的最好的轟炸機了。但是,這批飛機一開始是在誰手里啊? 那是很冒險的事情人家愿意背嗎?中國和日本人打仗家犯不著宿命,而且這事兒得保密。
所以,最后那位徐煥升用計謀把外國飛行員騙走,將飛機弄到自己手里,然后把那幫人就是解聘解散,這樣其實轟炸日本這事兒最后才成功。 最終,馬丁轟炸機是雙發(fā)動機的你說過當時不是有4動機的嗎?對,是有。
說到這,說得說起另一段往事,TB-3是蘇聯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種四發(fā)單翼重型轟炸機。它可以視為TB-1的放大版,增大了機翼和機身的長度,換用了全金屬結構,動力上先是使用柯蒂斯V-1570型活塞式發(fā)動機,后來生產中改為M-17發(fā)動機,之后的改進型中也換裝過AM-34等不同的發(fā)動機。飛機長24.4米,翼展41米,機高8.5米。空重11.2噸,正常起飛重量19噸,最大速度250km/h。蘇聯早期的在那個時代,這東西確實是比較厲害,要是性能多好也談不上有多好。
1931年4月28號,TP3首架預生產試飛。1932年開始裝備部隊,而且參加了紅場的閱兵引起世界轟動。4發(fā)動機是個大家伙。 這個飛機到了蘇聯人手里那確實能使出花兒來,一個是蘇聯傘兵拿它作為主機,再就是可以空投坦克,甚至蘇聯設計在T3基礎之上搞子母飛機。
就是一架轟炸機帶著5架戰(zhàn)斗機,翅膀上面拖著兩架翅膀,底下掛了2架,肚子底下掛1架。 掛戰(zhàn)斗機干嘛用?不是轟炸嗎?飛的遠嗎?這些戰(zhàn)斗機航程短掛在這轟炸機上子母機可以為轟炸機護航。當然這個想想就算了,空中馬戲團危險性很大。
所以,最后也沒有真的落實。那么中國抗戰(zhàn)爆發(fā)之后呢蘇聯確實給了中國相當的援助,而且派了志愿飛行員協助中國對抗日本空軍這是真的。那么,有沒有可能從蘇聯買點飛機呢?實際上這方面合作是有的,你比如戰(zhàn)斗機這我們都知道,當時蘇聯的105、106戰(zhàn)斗機中國空軍曾經裝備過。關鍵是這種重型轟炸機中國提出買,蘇聯方面始終是避而不談。 為什么呀?你都派人過來打仗了,戰(zhàn)斗機你也賣,怎么到了重型轟炸機你不賣了呀?道理很簡單,一個是這種重型轟炸機的它是戰(zhàn)略級的兵器,蘇聯的“帝王轟炸機”具備多種強大的能力,蘇聯不愿意提供,到最后反正是是賣了6架, 隨著蘇聯志愿航空隊一塊兒到的中國。所以,確實為對日作戰(zhàn)輸送了新鮮的血液。
日本人那邊也不白給,聽到情報就專門派轟炸機過來炸新買的TP3突襲南昌機場。說到這兒就長嘆一聲,炸癱在地面上了吧?沒有。這批飛機提前得到情報就疏散到江西的吉安機場。 但關鍵是沒跑了,因為組織、護航不利。
這些飛機是走了,關鍵是日本飛機后邊跟著呢,等這些TB3降落在吉安機場之后,日本飛機還是把炸彈扔下來了,當場炸毀了2架,炸傷3架。
這種重型轟炸機基本上剛到中國就喪失了作戰(zhàn)能力。 這讓人扼腕嘆息!所以,最終TB3也沒有機會在中國戰(zhàn)場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
最后,1938年5月19日至20日夜間,中國空軍第2大隊第14中隊的2架馬丁139WC轟炸機(即美制馬丁B-10轟炸機的出口型),在徐煥升指揮下從中國寧波起飛,跨海遠征日本,在福岡、長崎、熊本等地拋撒傳單200萬份,進行了“紙片轟炸”。
最后還是想感慨一句,中國人從歷次慘痛的教訓之中,總結出一句話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什么時候國際形勢都是風云變幻,那你說最可靠的盟友是誰?是自己的工業(yè),是自己的制造業(yè)。當然也包括農業(yè)和自己的科技實力,而不是別的。
(作者:劇柏含 系國家二級作家 高級書畫師 高級政工師職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