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部分扶梯近日貼上成排“小腳印”,提示乘客并排站立、站穩扶好,無需再刻意空出左側通道。事實上,北京自2018年起已取消“左行右立”倡議,上海、廣州、南京、成都、香港等地亦陸續勸導乘客停止扶梯走動。那個曾被視作“高素質”的公共禮儀,緣何在官方與專家的反復提醒下,變成了安全隱患的代名詞?
作為一種公共交通禮儀,“左行右立”最早可追溯至1944年倫敦地鐵深層站臺出現的“請站到右側”(Please stand on the right)標識,其設計初衷是讓趕時間的旅客從左側超越,提高客流周轉率。隨后這一規則經歐美、日本及中國地鐵手冊不斷復制,被寫入城市禮儀指南,成為一種國際慣例,一度被媒體盛贊為衡量公共文明的隱形標尺。為什么是“左行”?因英國車輛靠左行駛。倫敦交通局2015年在霍爾本站試行“雙側站立”方案時發現,盡管通行效率提升近三成,若無持續提示,乘客仍會頑強恢復舊習,可見行為規范一經符號化,改變談何容易。
20世紀后期,“左行右立”隨城市化和公共交通系統的發展傳入中國,并在多個一線城市地鐵系統建設初期引入,作為文明乘梯的標準。這一行為本質上體現了人們對公共空間秩序和效率的追求。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希望建立一種互讓互諒的秩序,讓趕時間的乘客有專用通道。這種行為背后是對他人的尊重和體諒,代表著一種現代都市的公德心。即使官方不再提倡,許多人仍然遵守,說明這種“利他”行為已內化為一種社會規范和文化習慣。至于它是否符合工程科學原理,大家倒不太關心。
如果用科學數據說話,不得不說這份“禮讓”常成好心辦壞事。從工程視角看,扶梯21—24厘米的踏面高度、0.65米/秒的速度本就不適合步行,人為加速只會放大跌倒、踩踏的鏈式風險。全球統計顯示,約3/4扶梯傷害發生在行走或奔跑時。南京地鐵統計,95%的扶梯零件損壞源于長期受力不均。通勤效率方面,有實驗表明,“左行右立”每分鐘運送81人,而雙側站立可達113人。換句話說,看似為一部分人節省了時間,卻浪費了所有人的時間。
扶梯之爭提醒我們,善意未必天然等同于科學。那么,如何在尊重市民善意的同時,引導形成更科學、更安全的公共行為規范?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管齊下,更合理的解決方案,是在地鐵站內設置明確的乘梯指引,為趕時間的乘客提供專用樓梯或快速通道,同時,優化站內引導標識,減少不必要的擁堵。市政部門應加強科學普及,讓市民理解“左行右立”的具體危害,并提供替代方案(如北京地鐵的“小腳印”標識),以直觀方式引導行為改變。簡而言之,就是既承認并肯定市民禮讓行為背后的美好初衷,又引導行為改變,保留互助精神。
推而廣之,在都市規劃設計時,應倡導“包容性設計”理念,即不針對特定人群進行特殊設計,而是從根本上考慮多元需求,讓所有人都能便利使用。建設友好城市,需要將人文關懷與數據證據并舉,通過加寬通道、清晰指引、提供步梯與無障礙坡道等多元路徑,讓不同需求的人都能安全從容行動。唯有當理性與感性相互校正,我們才能在倡導利他的同時,避免“文明”淪為風險放大的外衣,真正培育與現代都市相匹配的高素質市民行為。 □ 麥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