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祉瑤
要以共治推動根治,避免網絡平臺成為惡意營銷的溫床
四川成都警方通報,百萬粉絲網紅孫某為博取關注,故意在網絡平臺發布自殺離世等虛假信息,冒充親友在評論區跟評,因涉嫌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被立案調查。
冒充外賣騎手帶年幼女兒送外賣,謊稱在法國撿到國內小學生寒假作業、被迫嫁人遭遇家暴……部分網紅惡意營銷博流量,用以假亂真的策劃腳本,讓公眾情緒成為可操控的牟利工具。
網絡平臺一旦形成惡意營銷的風氣,現實版“狼來了”就會不斷透支公眾同情心、消費社會信任,甚至會導致真正有困難的群體和受害者的發聲被漠視和質疑。
“不信謠,不傳謠,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的文字不應只成為口號,而是所有內容生產者必須遵循的準則。網絡時代的公眾人物,享受著影響力帶來的紅利,也要以法律為紅線、以道德為底線,承擔維護網絡平臺良好生態等社會責任。
2025年4月,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整治短視頻領域惡意營銷亂象”專項行動,從嚴打擊惡意虛假擺拍、散布虛假信息等惡意營銷亂象。有關部門已加強整治,但根治亂象任重道遠。當內容生產者門檻降低,普法教育是否跟進到位?比起流量收益,違法成本是否缺少威懾力?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解決。
平臺要優化審核推薦與流量分配機制。例如對“自殺”等敏感詞觸發人工復核,避免算法推動極端內容傳播;建立謠言傳播預警模型,對高風險、高影響力賬號推行“先審后發”機制;調整評價體系,增加社會效益等評價權重,降低虛假擺拍的傳播收益。
類似事件也為公眾敲響警鐘。網絡信息來源復雜、真偽難辨,不可情緒先行、沖動發言,最好先思考判斷再發表看法。當然,這不是把所有內容“一棒子打死”,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是要追求理性的共情,在真相被證實前多點克制,對真正的求助者仍要保有熱心,莫讓“假自殺”淹沒“真求助”。
內容生產者強化法律、道德和責任意識,平臺優化算法、嚴格審核,有關部門重點打擊、提高違法成本,公眾提升媒介素養、理性看待問題。要以共治推動根治,避免網絡平臺成為惡意營銷的溫床。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1日 12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